正人先正己 对中国伦理思想关于执政者率先正己方能正人这一思想的表述。为儒家所倡导。儒家“德治主义”为政理念的重要构成。源于西周周公(旦)的“敬德”思想。孔子首先作了明确的概括:“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其意是说,“政”的意思就是端正。执政者自己率先端正,在下者也就不敢不端正,由此则可收到“不令而行”之效。为后儒传承,且多有发挥。“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礼记·哀公问》),“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大戴礼记·主言》),“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法式、标准),故令行于天下”(《淮南子·主术训》),“夫欲影正者端(正)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盐铁论·疾贫》),“以正德临民,犹树表望影,不令而行”(《傅子·正心》),“率俗以身,则不言而化”(《抱朴子·外篇·广譬》),唐太宗李世民也说:“君不约己而禁人为非,是犹恶火之燃,添薪望止其焰……莫若先正其身,则人不言而化矣。”(《帝范·务农篇》)北宋王安石云:“盖人君能自治,然后可以治人”(《王文公文集·洪范传》),明清之际王夫之总结历代王朝之兴衰说:“夫为政者,廉以洁己、慈以爱民,尽其在己者而已”(《读通鉴论·隋文帝》),“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读通鉴论·太宗》)反映出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一个传统,亦即“明王统治,莫大身化”(《潜夫论·叙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