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标题 《哥达纲领批判》
类别 哲学
释义 《哥达纲领批判》     Zur Kritik des sozialdemok-ratischen Parteiprogramm

原名《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马克思著。写于1875年4—5月间,为批判即将在哥达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上要通过的德国工人党两派(爱森纳赫派和拉萨尔派)合并后的共同纲领草案而作。这个草案后来略加修改,在1875年5月的哥达代表大会上通过。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哥达纲领草案是一个“极其糟糕的、会使党堕落的纲领”,必须在理论上对它进行彻底清算,但由于考虑到两派的联合对工人运动的统一和发展有利,当时没有公开发表这个文献,而由马克思寄给白拉克(Wilhelm Bracke, 1842—1880),并通过他传达给爱森纳赫派的其他领导人。1891年恩格斯根据工人运动中机会主义抬头和党内理论混乱的情况,首次将这一著作发表在党的理论刊物《新时代》杂志上。编入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该书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在批判纲领草案的机会主义观点时,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驳斥了拉萨尔的庸俗社会主义分配理论,指出“按照平等权利”来公平分配劳动所得,实际上是把分配看成脱离生产方式的东西,并企图以分配上的改良来实现社会主义。为了改变资本主义的分配方式,必须首先消灭私有制,改变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明确把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区分为两个阶段:在它的初级阶段,无论是经济方面还是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所由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与此相适应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只有在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分配原则才能成为“按需分配”。该书批判了拉萨尔的所谓“自由国家”的幻想,指出把国家当做一种“具有自己的‘精神的、道德的、自由的基础’的独立本质”,乃是彻头彻尾的历史唯心主义。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工具,只有随着阶级的消灭,国家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才会自行消亡。无产阶级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消灭雇佣劳动制度,才能建立共产主义。该书在表述这一革命过程时,提出了过渡时期的理论,亦即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革命转变时期,与此相适应的是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而过渡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于1922年由熊得山译成中文,载《今日》杂志上,译名为《哥达纲领批评》,附有马克思致白拉克的信和哥达纲领的译文。后又有多种版本流传。

随便看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yiyi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8/7 15: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