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 1124—1206 南宋诗人、思想家。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绍兴进士。曾官漳州知县、常州知县、广东提点刑狱、左司郎中等,官至秘书监。力主抗金,曾上《千虑策》,力攻投降之非策。提出“保国之大计,在结民心”,“养民在仁政”(《壬辰轮对第一札子》)。哲学上认为混沌的元气是宇宙万物的根源,阴阳二气的运动和相互作用,使宇宙万物产生变化。“阴阳之合以三,而元气统之以一。炎者,元气之吁也;冷者,元气之吹气也”,“交错而自尔功者也”,“天之圜体者,一气辅轮而浑茫者尔,乌有所营?乌有所度哉?”(《诚斋集》卷九十五)承认宇宙无限,“天无色而亦无方,岂有九天之涯际哉?”(同上)反对周敦颐以“无极”、“太极”为虚无的观点,认为“元气浑沦,阳(天)阴(地)未分,是谓太极”,“一气者二气之祖也,二气者,五行之母也”,“周子所谓无极者,非无极也,无声无臭之至也”(《诚斋易传》卷十七)。道器关系上,反对程朱的道器观,以为“冲然者,天地之浑”,“冲然之谓道”(《庸言》七),强调“夫唯有是物,然后是道有所措也”,“物亡道存,道则存矣,何地措道哉?”(《庸言》五)主张物质不灭,“火托于薪而有质,薪化而质不化”(《庸言》十九)。还提出“易之道一阴一阳而已”(《诚斋易传》卷十七),“阴动之谓阳,阳静之谓阴,动静不息之谓道”(《庸言》十一)等辩证法思想。其“天非和不立,物非和不立”(《诚斋易传》卷一)的命题看到事物的对立统一,并认为事物转化的原因是“反者激之极”(《庸言》十二)。但又认为“阴阳消长如循环也”(《诚斋易传》卷十二)。肯定人的认识来源于客观世界,指出“易者,天地之肖也”(《庸言》十九),易之道源于天地之道,从而提出“以天地(规律)理(治理)天地”的观点。但又把仁、诚等道德观念看作先天的,是决定事物的因素,夸大了个人主观道德观念的作用。有《诚斋易传》、《庸言》、《诚斋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