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素唯物主义 naive materialism 亦称“素朴唯物主义”。用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一般指古代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初历史形态或阶段。中国古代哲学中,有用“五行”(土、金、木、水、火)或“气”(阴阳二气、元气、精气、灵气)来说明世界的起源和本质的学说。在欧洲,古希腊哲学中有用“水”、“火”、“原子”解释宇宙万物的本原和统一的基础的学说。古印度哲学中的遮缚迦派提出“四大”说,把地、水、火、风作为万物的本原。古代哲学中朴素唯物主义学说的主要特征是:(1)坚持用物质方面的原因解释世界本身及其统一性,反对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恩格斯指出,朴素唯物主义“在自己的萌芽时期就十分自然地把自然现象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看作不言而喻的,并且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525页)。(2)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思想往往结合在一起。中国古代哲学中,除“五行”之间互相联系、相互排斥和互相转化的思想之外,还用“阴阳”概念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认为两者相互作用是一切自然现象变化的根源。古希腊赫拉克利特提出一切皆流、万物皆变的思想,在欧洲哲学史上首次提出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他认为矛盾斗争是普遍的、正常的,是自然现象或是社会现象运动变化的根源。一切都是通过斗争和必然性而产生的。(3)具有直观性质。朴素唯物主义对世界本原的解释,只是从当时人们生产和生活经验直接出发的一种猜测,“是直观的结果”,“是天才的直觉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87、271页)。它所包含的辩证思维,“以天然纯朴的形式出现”。朴素唯物主义也有自身的局限性,“这个原始的、素朴的、但实质上正确的世界观”,“虽然正确地把握了现象的总画面的一般性质,却不足以说明构成这幅总画面的各个细节;而我们要是不知道这些细节,就看不清总画面”(同上书第733页)。由于这些缺陷,它不能完全战胜唯心主义。近代自然科学和资本主义产生后,朴素唯物主义就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所取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