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中国哲学史用语。指万物的本源或根本原则。《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大戴礼记·易本命》:“夫易之生人、禽兽、万物、昆虫,各有以生,或奇、或偶、或飞、或行,而莫知其情,惟达道德者能原本之矣。”但对“易”的具体含义,还有各种说法。《易·系辞上》:“生生之谓易”。东汉郑玄认为:“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周易赞》)北宋邵雍《观物外篇》:“神者,易之主也,所以无方;易者,神之用也,所以无体。”明王守仁则认为:“良知即是易。”(《传习录》下)亦作《周易》的简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