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黑格尔主义 neo-Hegelianism 现代西方哲学流派之一。19世纪下半期以来复活黑格尔哲学的各种哲学的总称。最初兴起于英国,1865年斯特林发表《黑格尔的秘密》一书,一反英国经验论的传统,开始了复兴黑格尔哲学的运动。格林、E .凯尔德、J.凯尔德、里奇等人使这一运动在英国哲学中占了上风。布拉德雷和鲍桑葵在19世纪末把英国的新黑格尔主义推向顶峰,建立了把精神性的绝对看作是实在的绝对唯心主义体系。20世纪初在摩尔、罗素等人的批判下,走向衰落,一部分新黑格尔主义者(如麦克塔加特)转向人格唯心主义。19世纪下半叶,在美国有一批新黑格尔主义者出现,其中以圣路易斯学派和罗伊斯最有代表性。这些英美的新黑格尔主义也称为绝对唯心主义。20世纪初复兴黑格尔哲学的运动在德国兴起,文德尔班等一批著名的新康德主义者不同程度地转向新黑格尔主义。20—30年代,德国新黑格尔主义进入鼎盛时期,其主要代表是克罗纳、格洛克纳等人。同时,以克罗齐和秦梯利为代表的意大利新黑格尔主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秦梯利则直接把新黑格尔主义变成法西斯思想体系。英、美、意等国的新黑格尔主义也称为新唯心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及战后,新黑格尔主义逐渐衰落,但研究黑格尔的热情仍然存在,其中如美国的布兰夏尔德、缪勒尔影响较大,他们被认为是美国新一代的新黑格尔主义者。法国的华尔、科热夫、依波利特等力图把黑格尔主义同存在主义相融合,其学说被称为存在主义的黑格尔主义。新黑格尔主义各派系在观点上分歧颇大,但其共同的基本特征为:推崇黑格尔哲学,一般都接受黑格尔的“绝对”、“普遍”、“整体”等概念,然而往往在不同程度上把“绝对”同自我融合起来,或作贝克莱式或作康德式的解释,显示出主观唯心主义的倾向;限制或抛弃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将意志、情感、欲望等包容到思维、理性之中,或强调经验、直觉,甚至将其置于理性之上,具有强烈的非理性主义色彩,有的还直接宣扬信仰主义;重视辩证法的研究,但不少人把辩证法非理性化,并且强调对立面的和谐,否定对立统一,否定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着重发挥黑格尔的伦理和国家学说,强调作为整体的国家和社会的作用,主张个人服从于作为精神本体的国家意志,有些人甚至直接用这种国家学说为反动统治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