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中心主义egocentrism
J.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的一个概念,指儿童在智力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自我中心状态。他认为,从婴儿到青年, 由于认知结构的变动,先后会出现三次不同水平的自我中心状态。婴儿具有一种感知运动的同化作用,把所接触的世界都同化于自己的感知运动中。他所感知的既不是具有意识的自我,也不是独立于自我的客体,而是主客体不分的混沌世界。他把所感知和体验到的外界事物都与自己的身体和动作关联起来,好像自己是这一切的中心。这就是婴儿的一种无意识的以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轴心的自我中心状态。18个月以后,通过主体的活动,由于同化与顺应间的平衡,实现了主体与客体的分化,于是就产生了脱离自我中心状态的过程。当进入幼儿期以后,又会出现一种有意识的自我中心状态。这种状态使儿童认识事物与考虑问题,一切从自己的看法出发,用自己的主观图式去适应外界, 自我与外界没有彻底分离,没有完全的客观性。当儿童意识到自己的主观性时,使同化与顺应间产生了新的平衡,就会摆脱这第二次的自我中心状态。当一个人进入青年期以后, 由于形式思维的认知结构的形成,就会趋向于未来的和抽象的东西,开始形成自己的理想和理论,并试图制定自己的生活计划和改造社会的纲领。青年认为, 自己的思想具有无穷的力量,他自己是无所不能的,完全有能力按照自己的设想来改造社会和世界,使之达到理想的境界。这种想要使社会适应于自己的理想和理论而不考虑他人看法的表现,就是出现在青年身上的认知的自我中心状态。使青年人回到现实中去,通过社交和社团活动来检验自己的理论,发现其缺陷,有助于摆脱这种认知的自我中心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