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率智商ratio IQ's
智力量表将智力数量化的智力单位, 首先由L.M.推孟于1916年修订的斯坦福-比内量表中采用。智商是在心理商数(Stern,W.提出)上发展来的。心理商数=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 如果MA>CA则为整数,如MA100。用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智商称“比率智商”。比率智商在心理测验发展史上起了重要作用,智力年龄概念的提出, 使人们对智力这一心理变量的概念具体化,智商使智力数量化,所以很快成为社会上普遍应用的名词。但也有它的局限性,特别是这一计算公式的依据是智力随年龄而发展的理论。但不能用这种简单公式来表示它们的复杂关系。因为智力结构中各因素发展的起始年龄、速度, 以及停止或下降的年龄是各不相同的,而且人与人之间还有很大的个别差异。一般说,只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这个计算公式有作用,究竟是多大的范畴,有人规定CA上限为16,也有为18。即是说这些年龄后智力与年龄的关系便不能用此公式来表示了,或者说计算不准确了。为了有一个适合各年龄范围的公式,所以后来提出了离差智商的计算公式。它的理论依据是智力水平与同年龄的人群均数的相比。其优点是克服了比率智商的一些不足,但没有比率智商那么容易计算和易懂(需要一点统计知识),同时在估计特高及特低智力水平不如估计偏离均数不远的那样准确。但在目前,一般都认为离差智商的计算方法优于比率智商,所以比内量表也改用离差智商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