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少年期心理卫生psychohygieneof childhood and preadolescence
6~7岁到14~15岁时期的心理卫生。这时儿童开始入学, 因此必须重视儿童正确学习动机和态度的培养。要引导他们自觉学习,但又要避免学习负担过重和过分紧张。对于逃学儿童应正确引导,不要恐吓和过分指责, 以免儿童对入学产生焦虑和恐惧情绪。对儿童的教育应根据实际,不能操之过急。错误的过重的早期教育,不但不能促进儿童能力早期良好的发展,常会适得其反。“神童”可能获得较高的荣誉,但过分的吹捧和赞扬,也可给他们带来不幸。沉重的心理负担将给他们造成心理上的紊乱。要注意性格的培养,儿童少年期是人格形成的时期,特别要注意少年期的心理特点: (1)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注意开始稳定,抽象思维能力有很大发展,因而爱用言语表达内心体验及对外界的评价,求知欲和好奇心强,易受外界不良社会因素影响。(2)独立性增强,常对父母的管束感到不满。(3)注意力仍易转移,故学习不易专心。(4)意志不稳,易受外界干扰而改变自己主张。针对上述特点,儿童少年期的心理卫生工作要点如下:(1)适应生理变化。父母或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对少年进行科学的性知识教育,解除他们对性的神秘感: 引导少年男女进行正常的健康交往,预防早恋现象发生。(2)正确发挥独立性。父母和教师一方面不要把少年当成“小孩”看待,适当尊重他们的意见;另一方面,也不要把少年当作成熟的青年看待,要给以必要而正确的指导监督。(3)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少年进入中学学习,学科增多,学习内容加深,应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和较强的学习能力。(4)养成守规律的生活习惯。尽可能按时起床或睡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吃饭、玩耍和帮做家务。(5)提出适宜的要求。老师和家长向少年学生提出力所不能及的要求,会使之负担过重。学生在处境困难的情况下就可能迅速成为学校和父母的对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