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 《康熙字典》 【午集中】【矛字部】
【唐韵】莫浮切【集韵】【韵会】迷浮切,并音谋。【说文】酋矛也。建于兵车,长二丈,象形。【徐曰】钩兵也。【书·牧誓】立尔矛。【传】矛长,故立之于地。【诗·秦风】蹂矛鋈𬭚。【传】三隅矛也。【礼·曲礼】进矛戟者前其镦。【疏】矛如𮣴而三廉也。【周礼·冬官考工记·庐人】酋矛常有四尺,夷矛三寻。【注】八尺曰寻,倍寻为常。酋夷,长短名。【史记·仲尼弟子传】越使大夫种以屈卢之矛贺吴王。【尉缭子制谈篇】杀人于五十步之内者,矛戟也。【扬子·方言】矛,吴扬江淮南楚五湖之间谓之鍦,或谓之𮣴,或谓之𫓩。
又言不相副曰矛盾。【韩非子·难一篇】楚人誉其盾之坚曰: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之利曰: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此矛盾之说也。
又星名。【史记·天官书】杓端有两星,一内为矛招摇,一外为盾天锋。【注】招摇为天矛,近北斗者也。
又药名。【本草纲目】卫矛,一名鬼箭。【李时珍曰】齐人谓箭羽为卫,此物干有直羽如箭羽,矛刃自卫之状,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