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词汇 | 漢 |
分类 | 汉字 汉语字词典 |
释义 | 漢 字形信息 字型 左氵右𦰩,氵廿口夫,氵廿人𠮡 部首 氵,口,人 简体字 汉 包含“漢”的字 𪝳𡁚𤁤灘𨮟𲊠𤅩 发音信息 (漢字怎么念) 拼音 hàn,tān 粤语发音 hon3 注音符号 ㄏㄢˋ,ㄊㄢ 字典解释 (漢字是什么意思) 汉语大词典 漢 hàn 《汉语大词典》 1.水名。汉水,也称汉江,为长江最长的支流。发源于今陕西省宁强县,流经湖北省,在武汉市入长江。 2.天河;银河。 3.男子。 4.方言。称丈夫。 5.契丹统治者对南人的称谓。元代对原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汉族人和契丹、女真、高丽等族人亦称汉。 6.古指华夏族、汉族及其活动范围。按,以上各例所言之“中国”,与“中土”、“中原”、“中夏”、“中华”等含义基本相同。 7.民族名。汉族。中华民族中人数最多的民族。参见“汉族”。 8.汉语的简称。 9.《汉书》的简称。 10.朝代名。公元前206年刘邦灭秦,前202年称帝,国号汉,建都长安,史称西汉或前汉。公元8年外戚王莽一度称帝,国号新。25年刘秀重建汉朝,建都洛阳,史称东汉或后汉。220年曹丕称帝,东汉灭亡。整个汉代共历二十四帝,406年。 11.我国古代政权名。三国之一。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蜀汉。263年亡于魏。十六国之一。公元304年,刘渊起兵,自称汉王。308年,刘渊在平阳称帝。后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十六国之一。公元306年,李雄称帝,建都成都,国号成。338年,李寿改国号为汉。史称成汉。347年亡于东晋。五代时的十国之一。公元917年,刘䶮在广州称帝,国号越,后改为汉,史称南汉。971年亡于北宋。五代之一。公元947年,刘知远在太原称帝,旋定都汴(今河南省开封市),国号汉。史称后汉。950年亡于后周。五代时的十国之一。公元951年,刘旻在太原称帝,国号汉。史称北汉。979年亡于北宋。五代时十国之一的前蜀(公元907年—925年)曾一度改国号为汉。后仍称蜀。1360年,陈友谅在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称帝,国号汉。不久为朱元璋所灭。 12.地名。汉中的简称。秦置汉中郡,包括今陕西省南部及湖北省西北部。汉仍之。唐代州名。治所雒县,在今四川省广汉市。参阅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四川二·成都府》。指汉皋山。又称方山、万山,在今湖北省襄阳市西北。汉口或武汉市的省称。 13.姓。参阅《通志·氏族二》。 康熙字典 漢《康熙字典》 【巳集上】【水字部】 【唐韵】呼旰切【集韵】虚旰切【韵会】【正韵】虚汗切,并音熯。水名。【书·禹贡】嶓冢导漾,东流为汉。 又天河也。【尔雅·释天】箕斗之间,汉津也。【史记·天官书】汉者,亦金之散气。【扬泉·物理论】汉,水之精也。【诗·大雅】倬彼云汉。 又汉中,郡名,秦惠王置。【广舆记】今为汉中府。 又汉口,地名。【广舆记】汉阳府,本春秋郧国地,汉属江夏,唐曰沔州,亦曰汉阳。 又州名,属成都府。【韵会】汉属广汉郡,唐置州。 又半汉,形容之辞。【张衡·南都赋】天马半汉。 又【辍耕录】今人谓贱丈夫为汉子。 又高丽方言谓白曰汉。见【孙穆·鸡林类事】。 又【集韵】他干切,音摊。太岁在申曰汭汉。亦作涒滩。 又【韵补】叶诗建切,音扇。【繁钦赋】长唐虎圈,回望曼衍。盘旋岧峣,上刺云汉。 〔【史记·天官书】汉者,六金之散气。〕 谨照原文六改亦。 说文解字注 漢 《说文解字注》 漾也。 尚书某氏传曰。泉始出山为漾。按漾言?微汉言其盛也。萧何曰。语曰天汉。其名甚美。 东为沧浪水。 禹贡文。水经曰。沔水又东过郧县南。又东北流。又屈东南、过武当县东北。注曰。县西北四十里水中有洲。名沧浪洲。庾仲雍汉水记谓之千龄洲。非也。是世俗语讹。音与字变矣。地记曰。水出荆山。东南流为沧浪之水。余按禹贡言又东为沧浪之水。不言过而言为者、明非他水决入也。盖汉、沔水自下有沧浪通称尔。缠络鄢郢。地连纪鄀。咸楚都矣。渔父歌之。不违水地。玉裁按郑注尚书沧浪之水、言今谓夏水来同。故世变名焉。本未尝谓他水决入。若地记云出荆山。是他水决入矣。 从水。难省声。 按难难暵字从堇声。则汉下亦云堇声是矣。难省声盖浅人所改。不知文殷元寒合韵之理也。呼旰切。 十四部 。 在古籍中的用法 後 漢 志 曰:宣 漢 ,屬巴郡。即 漢 宕渠地也。 《太平御覽》太平御覽卷第一百六十八“通州”,(北宋) 李昉 著,四部叢刊中華學藝社借照日本帝室圖書寮京都,第2頁 漢 皇德傳, 漢 制度, 漢 雜事, 漢 實録, 《太平御覽》子部十一,(宋) 李昉 撰,四庫全書本,第14頁 漢 趙廣 漢 。 二千石, 以和顏接 事 ... 《册府元龜》冊府元龜卷六百八十,(宋) 王欽若 撰、(宋) 楊億 撰,四庫全書本,第20頁 沛公為 漢 王,信從入 漢 中,乃説 漢 王 曰: 《通志》通志卷九十五,(宋) 鄭樵 撰,四庫全書本,第40頁 漢 興。 漢 安。 漢 曰曰 永 漢 。 紹 漢 。 龍 漢 。 《玉海》玉海卷十三,(宋) 王應麟 撰,四庫全書本,第48頁 星孛及 漢 , 漢 ,水祥也。 《文獻通考》文獻通考卷二百八十六,(元) 馬端臨 撰,四庫全書本,第2頁 漢 湯府: 漢 陽縣、 漢 川縣。 《大明一統名胜志》一綂名勝志目録,(明) 曹學佺 著,崇禎三年刻本,第20-21頁 兩 漢 謂西 漢 東 漢 也西 漢 都長安東 漢 都洛陽 《山堂肆考》宫集卷十五,(明) 彭大翼 撰,萬曆二十三年(1595)刻萬曆四十七年(1619)張幼學補修本,第14頁 星 漢 河 漢 詩陳張正見賦得秋河曙 ... 《唐類函》卷二,(明) 俞安期 編、(明) 徐顯卿 校,萬曆三十一年(1603)刻四十六年(1618)重修本,第13頁 漢 後 漢 心卷之二 唐 卷之三 唐 卷 ... 《群書考索》群書考索綱目后集,(南宋) 章如愚 編,正德三至十三年(1508-1518)建陽劉氏慎獨書齋刻十六年(1521)重修本,第2頁 謂西 漢 、東 漢 也。西 漢 都長安,東 漢 都洛陽。 《山堂肆考》山堂肆考卷十五,(明) 彭大翼 撰、(明) 張幼學 增定,四庫全書本,第20頁 漢 賈誼云: 今民賣僮者, ... 《歷代名臣奏議》歴代名臣奏議卷七,(明) 楊士奇 編、(明) 黃淮 編,四庫全書本,第11頁 癸未, 封 漢 川王嫡子定熯為 漢 川王長子。 《明實錄》明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之三百五十二,(明) 胡廣 撰、(明) 張居正 撰、(明) 溫體仁 撰,抄本,第3頁 漢 陽渡口蘭為舟, 漢 陽城下多酒樓。 《石倉歷代詩選》石倉歴代詩選卷八十九,(明) 曹學佺,四庫全書本,第3頁 與楚楚覇,與 漢漢 王。 天時人事,隨我所 ... 《文章辨體彙選》文章辨體彚選卷四百六十四,(明) 賀復徵 編,四庫全書本,第7頁 西 漢 東 漢 蜀 漢漢 𥘦諸國 漢 中衰僞國 漢 末郡國 三國魏三國呉 西 ... 《圖書編》圖書編目錄,(明) 章潢 編,萬曆四十一年(1613)刻本,第78頁 以正白旗 漢 軍都統長順署正黃旗 漢 軍都統。 譯 漢 。 《清實錄》大清德宗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實錄卷之二百二十五,(清) 溥儀 撰,抄本,第6頁 作屩 漢 書卜式傳集注○ 漢 書古今人表嚴丨後 漢 《經籍籑詁》經籍籑詁卷第九十九,(清) 阮元 原輯、(清) 船山主人 重編,光緒十九年本,第41頁 故俱受 漢 漾之名納方土之稱是其有 漢 川 漢 陽廣 漢漢 壽 《水經注》水經注卷二十,(北魏) 酈道元 著、(清) 王先謙 校,刻本,第2頁 銀河、雲 漢 、銀 漢 、金 漢 ,星河。 《御定淵鑑類函》御定淵鑑類函卷五,(清) 張英 纂、(清) 王士禛 纂,四庫全書本,第4頁 漢 軍驍騎校二人,滿洲、 漢 《欽定八旗通志》欽定人旗通志卷三十五,(清) 高宗弘曆 撰,四庫全書本,第4頁 李 漢 僕射不當受中丞侍郎拜 ... 《全唐文》卷七百四十四,(清) 董诰 辑,嘉慶十九年武英殿刊本,第1頁 漢 府秽郡 漢 郡 漢漢 郡 興府 興路 漢 中府 《陝西通志》卷三,(清) 刘于义 著,清雍正13年刻本,第50頁 蠱禍尤烈 漢 人習聞者耳其後班固爲 漢 書荀悅爲 漢 《古文尚書正辭》孔敍正辭第三十,(清) 吳光耀 著,光緒十九年本,第17頁 捍 汗。 漢 。 漢 。 漢漢 。 漢 。 漢 。 《六藝之一錄》六藝之一録卷二百二十六,(清) 倪濤 撰,四庫全書本,第11頁 孫通降 漢 王 漢 王敗而西因竟從 漢 叔孫通儒服 漢 王 《讀史碎金》讀史碎金註卷九下,(清) 胡文炳 著,光緒元年蘭石齋本,第15頁 漢 爾, 字。 漢 字 廣博。 鞥 嘎 阿 哷 字, 漢 字 木 底 塘。 字 卷。 字, 字, 漢 字 僧格宗, 漢 字 廣博。 《欽定西域同文志》欽定西域同文志卷十八,(清) 傅恆 撰,四庫全書本,第14頁 漢 宕渠縣地後 漢漢 昌縣地梁爲 漢 江縣地西魏爲盤道縣地 《乾隆府廳州縣圖志》卷三十五,(清) 洪亮吉 著,清乾隆53-嘉慶8年刻本,第24頁 庚寅以前縣監洪駿 漢 擢除承旨,駿 漢 卽鳳 漢 之弟也。 《朝鮮王朝實録》英宗至行純德英謨毅烈章義弘倫光仁敦禧體天建極聖功神化大成廣運開𣳾基永堯明舜哲乾健坤寧翼文宣武熙敬顯孝大王實錄卷之百二十二,(民国) 朝鮮史編修會 撰,朝鮮影印本,第8頁 卿, 少卿, 俱滿、 漢 一人。其屬:堂評事, ... 司務廳司務,滿、 漢 各一人。左、右寺丞, 滿洲、 漢 軍、 漢 俱各一人。左、右評事, 漢 各一人。筆帖式,滿洲四人, 漢 軍二人。 《清史稿》淸史稿職官志二“大理寺”,(民国) 趙爾巽 撰,關外二次本,第7頁 |
随便看 |
|
依恋情感网英汉例句词典收录3870147条英语例句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英语单词的释义及例句,是英语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