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论 cybernetics 研究各类系统的调节和控制规律的科学。以各类系统所共有的通讯和控制方面的特征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物质基质的系统所具有的信息交换反馈调节、自组织、自适应等方面的共性进行概括和总结,以形成一整套适用于各门科学的共同语言、概念、模型和方法。是在自动控制、电子计算机、通讯技术和神经生理学、生物学、数学等学科相互渗透、高度综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横向科学。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维纳创立。1943年,他和美国工程师毕格罗(J. Bigelow),神经生理学家罗森勃吕特(A. Rosenblueth, 1900— )发表《行为、目的和目的论》一文,提出控制论的基本思想。1948年,维纳的《控制论》出版,标志了这门科学的正式诞生。他把控制论定义为“关于动物和机器中的控制和通讯的科学”。控制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1)40年代至50年代的经典控制论时期,在工业生产、武器装备等方面,开始采用各种自动调节器、伺服系统与有关电子设备,着重研究单机自动化或局部自动化;(2)60年代的现代控制论时期,随着导弹系统、人造卫星、航天系统等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重点从单变量控制到多变量控制,从自动调节到最优调节;(3)70年代以来的大系统理论时期,它从大系统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功能综合、因素众多的特点出发,面向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在人工智能等领域探索了大系统的总体性能指标。80年代以来,控制论已形成了由工程控制论、生物控制论、经济控制论、社会控制论等分支学科组成的庞大科学体系。其中包括反馈控制理论,能控、能观性理论,系统可靠性理论,大系统理论,稳定性理论,最优控制理论,最优滤波和随机控制理论,多变量系统理论,人工智能和模式识别理论,自适应、自组织、自学习理论。控制论中的哲学问题主要有:(1)控制论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2)黑箱方法;(3)机器与思维;(4)信息的本质。苏联和中国在50年代批判过控制论。中国在60年代开始全面介绍控制论。控制论以现代科学的形式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关于物质的统一性、关于思维是以特殊方式组织起来的物质的机能等原理,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