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益 中国哲学史用语。历史观上,指社会历史演变过程中,对所沿袭的具体制度内容的增减。孔子提出“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在人生道德观上,指有为(益)或自然无为(损)及道德修养方面的“窒欲”(损)和“迁善”(益)。儒家重积极有为,学习上讲上进“益”。“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老子则认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老子·四十八章》)。反对学习上日求其益,而主张“为道”日损,以求返朴归真。《易传》兼言损益,“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系辞下》)“风雷益,君子见善则迁(益),有过则改(损)”(《益卦》)。认为“损益盈虚,与时偕行”(《损卦》)。强调人在道德修养上的迁善改过。该说对宋明理学的“存理去欲”说有较大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