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 中国美学史范畴。原指幼稚,粗疏,引申为自然、疏放。与“巧”相对。老子最早论述“拙”与“巧”的辩证关系,提出“大巧若拙”(《老子·四十五章》)。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将“巧”、“拙”与艺术表现联在一起。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虽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宋元文人画,崇尚“拙”的风格,主张绘画或书法,均宜自然、疏放、天真、稚拙,切不可逞才使气,矫揉造作。黄庭坚认为:“凡书要拙多于巧。”(《论书》)明顾凝远《画引》进一步论述了“拙”与“工”的关系,主张“工”而后“拙”,于“拙”中见“工”。明清之际傅山还把书画的“拙”与文人的气节、修养联系起来,提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全祖望《阳曲傅先生事略》)反映出中国古代尚稚拙不尚工巧的美学趣味与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