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派 中国历史上宣传法西斯主义的文化团体。抗日战争中期出现的资产阶级哲学派别之一。1940—1941年间,陈铨、林同济、雷海宗等在昆明创办《战国策》杂志,后又在重庆《大公报》上创办《战国》副刊,故名。自称历史观是“文化形态史观”。把人类历史分为封建时代、列国时代、大一统帝国时代三个阶段。认为当时的中国和世界是“战国时代的重演”(林同济《战国时代的重演》)。强调“战争为中心”,战争决定一切。把侵略战争说成是为了争取生存,不分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认为“在战争中间,强者才配生存,弱者自然消灭”(陈铨《尼采的道德观念》)。把当时流行的“民族至上、国家至上”的法西斯主义口号,解释成“没有民族,没有国家,个人根本就不能存在”(陈铨《德国民族的性格和思想》),为蒋介石的法西斯主义作辩护。主张唯意志论和英雄史观。“意志是宇宙人生的泉源,是推动一切的力量”(陈铨《叔本华的贡献》),“甚至人类本身的许多器官,也是意志的表现”,“人类意志才是历史演进的中心”(陈铨《论英雄崇拜》)。又把人类的意志说成是“权力意志”,“真正合乎自然的道德,就是权力意志的伸张,强者行动,弱者服从”(陈铨《尼采的道德观念》)。少数英雄才“是人类意志的中心”(陈铨《论英雄崇拜》)。英雄和天才可以为所欲为,不受任何客观规律的制约。“规律不能束缚天才,天才可以随时创造规律。”(陈铨《文学批评新动向》)当时即受到广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和进步人士的批判。随着抗日战争胜利及国内民主运动的高涨,战国策派作为一种反动思潮也渐趋消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