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伤主义 sentimentalism 西方文艺思潮之一。18世纪后期发端于英国文学界,因其作品具有感伤情绪而得名。英国作家目睹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矛盾更加显著,深感社会贫富悬殊,自己的生活和社会地位得不到保障,感伤情绪由此产生。该思潮的正式得名,以英国作家斯泰恩(Laurence Sterne, 1713—1768)的小说《感伤旅行》(1768)为标志。斯泰恩主张感情的自然流露,强调个人和社会的不可协调,认为文学的主要任务是描写人的内心世界和变化无常的情绪。这派作家均重视感情的作用,推崇人的自然关系的真诚合理,轻视纯理性主义。创作方法上,主张细致描写人物的心情和不幸遭遇,以引起读者的同情和共鸣,有时对受压迫的劳动人民的疾苦表示怜悯,具有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有时沉溺于感情世界,脱离现实,偏爱抒发个人对生、死、黑夜和孤独的哀思,作品往往充满悲观失望的情调。喜用哀歌、旅行记和书信体小说的体裁。法国卢梭的《新爱洛绮斯》,德国狂飙运动中的有些作家如歌德、J.席勒的早期创作等也带有浓厚的感伤主义色彩。感伤主义文学对于19世纪浪漫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