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标题
类别 哲学
释义 情    

中国美学史范畴,一般指文艺创造中表现的审美情感、审美情绪。《国语·晋语五》开始把“情”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认为“文”是“情”的表现形式。“身为情,成于中。言,身之文也。”庄子把情与审美表现,看作一种无形式的境界,认为“圣也者,达于情而遂于命也。天机不张而五官皆备,此之谓天乐,无言而心悦”(《庄子·天运》)。《乐记》更强调“情”对于审美的重要作用。“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乐本》)。《吕氏春秋》也强调“乐之有情,譬之若肌肤形体之有情性也”(《仲夏纪》)。春秋战国时期,已将“情”与“声”、“乐”、“文”相联系,反映了它已是一个表现审美情感的美学范畴。两汉美学更突出“情”的本源性质。《淮南子·泰族训》:“今夫《雅》、《颂》之声,皆发于词,本于情。”魏晋南北朝美学将“情”与“气”、“神”、“意”、“志”、“理”等相联系,并提出“情感”的概念,指出它的专一与变化对审美鉴赏与判断的意义。嵇康和葛洪提出“均情说”,指出“夫殊方异俗,歌哭不同”,“然而哀乐之情均也”(嵇康《声无哀乐论》)。“妍姿媚貌,形色不齐,而悦情可均”(葛洪《抱朴子·博喻》)。陆机提出“缘情说”,认为“诗缘情而绮靡”(《文赋》)。王僧虔提出“遗情说”,强调“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遗情,书笔相忘”(《笔意赞》)。刘勰认为,“吐纳英华,莫非情性”,文艺创造是“情性”、“情意”的自然流露。并把“情”作为审美鉴赏的最高标准。唐代美学,其重情因素,更多地体现在对“情调”、“情志”、“情貌”、“神情”的审美心理分析,也表现在对“情”这一审美范畴所确立的定义。皎然《诗式》:“缘境不尽曰情。”白居易把“情”看作是审美创造的根源,“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唐代书法家还将“情”作为分析书法绘画艺术的美学范畴。宋元美学开始区分不同艺术类型在抒情与写意、造型艺术中的特殊功能,并重视审美主体的作用,指出摹仿与表现的不同审美特征。邵雍《伊川击壤集·史画吟》:“诗史善记意,诗画善状情。”又认为画笔善状物形,诗画善状物情。明清美学将唐代提出的“情自境出”的理论,进一步发展成为“情”与“景”对立统一的“意境”理论,强调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不同情感因素,情感的真实性、婉转性、感人性。祝允明《姜公尚自别余乐说》:“境与身接而情生。”李渔《笠翁余集·窥词管见》:“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王夫之辩证地论述了情与景的关系,认为:“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它。”(《薑斋诗话》卷二)汤显祖认为,“情”是一个总体概念。“世总为情,情生诗歌,而行于神”(《玉茗堂文之四·耳伯麻姑游诗序》)。提出“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的主张,对于戏曲创作有重要影响。叶燮把“情”与“理”、“事”视为穷尽万有之变态的三个美学范畴。“夫情必依乎理,情得然后理真,情理交至,事尚不得耶”(《原诗》)?

随便看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yiyi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8/10 7:3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