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观主义 pessimism 泛指对宇宙、社会、人生悲观失望的态度、观点和理论。与“乐观主义”相对。源于拉丁文pessimus,意谓“最坏的”。作为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认为世界变幻无常,人注定要遭受苦难,因而陷入悲观绝望,甚至认为生不如死,企图超越现实,以求解脱和获得拯救。作为一种伦理观,往往持道德退化论。认为恶总占优势,善毫无意义,道德价值在于灭绝欲望。通常是失去了历史存在价值的某些社会集团或没落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伦理观。在中国古代,老庄哲学认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智慧的增长,必然导致道德的倒退,主张回到原始蒙昧的状态中去,提倡“绝仁弃义”、“绝圣弃智”。在西方,悲观主义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怀疑论、斯多亚学派和新柏拉图学派。在宗教领域中,悲观主义有其突出表现。如基督教认为,人具有原罪,无论如何奋斗,都无法在尘世中获得幸福,把人的解救和善战胜恶的希望寄托在虚幻的神和彼岸世界,以幻想的乐观主义来“缓和”现实的悲观主义。在近代,悲观主义的传播与资本主义发展所导致的社会道德的堕落、社会矛盾的加剧有直接关系。在文学作品中,悲观主义表现为颓废主义。意大利诗人列奥巴尔迪(Giacomo Leopardi, 1798—1837)认为:苦恼和烦闷就是我们的全部生活,因为世界毫无价值,命运赐予我们的只有一死。悲观主义在19世纪下半叶唯意志主义哲学中得到充分发挥。叔本华认为人生是由意志,即欲望所支配的,而欲望按其实质来说就是痛苦,人生实际上总是一场悲剧。尼采进一步发挥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认为人类的幸福不可实现,苦难不可避免,所以人生只能渴求“无”和走向死亡。在当代,存在主义则持历史悲观主义。认为历史发展规律是不可认识的,人们必然受到异化力量的奴役;一切力图摆脱异化奴役的努力都是徒劳的,最终总将归于失败。当面临社会极为黑暗、生活极为艰难,而又找不到出路时,悲观主义有时也会在劳动人民中传播。当反动势力过于强大,革命斗争屡遭挫折时,革命队伍中也会滋生悲观主义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