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性 the tragic 顺应历史必然要求或具有肯定素质的社会力量或个人,在具有必然性的社会冲突中遭到不应有的、必然的失败、毁灭,从而激起人哀怜、悲痛、同情以至愤慨的特性。与“喜剧性”相对。美学范畴之一。其特点是悲,故又称“悲”。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最早论述了悲剧性的特征。认为悲剧性在于优于实际的人境遇不良或犯有错误,不可避免地遭到不应有的厄运,从而引起人的“怜悯与恐惧之情”,使人所固有的这种情绪得到宣泄,由痛感转为快感,心灵得以陶冶、净化。此后的“不可捉摸的命运”说、“好人受过”说、“个人过失”说、“偶然境遇”说等,大多是这一理论的引申和发展,并强化了悲剧性的个人的、偶然的因素。德国黑格尔认为悲剧性的根源在于两种各具合理性又有片面性的精神力量,发生必然性的矛盾冲突,结果两败俱伤,克服了片面性,矛盾得到和解,“永恒的正义”得到胜利。叔本华认为人生充满着悲剧性,艺术将这种悲剧性表现出来,可使人自愿退出人生苦海,得到解脱。弗洛伊德认为人生来在潜意识中充满不能得到满足的欲望,于是产生苦恼,悲剧使人的痛苦得以宣泄,获得象征性的满足。马克思主义美学从人类历史辩证发展的客观进程中揭示悲剧性的必然性和社会意义、审美价值。认为悲剧性由具有历史必然性的矛盾冲突和性格构成。悲剧性冲突的实质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60页)。是一定历史时期顺应历史必然要求的正义、进步、革命力量同非正义的、反动的力量之间的具有必然性的冲突,具有客观规律性、严重性、尖锐性、不可调和性,以正义力量的暂时失败为结局,因而使人悲怆、同情,并给人以启示。悲剧性有四种表现形态:(1)革命的社会力量的悲剧性。这种社会力量已经意识到历史的必然要求,自觉地挑起历史赋予的重任,但由于反动力量暂时处于优势,因而不可避免地遭到失败。这种悲剧性是新的社会制度终将代替旧制度的信号,它不仅唤起人的同情,而且激起人的崇高感。(2)具有进步性的社会力量的悲剧性。这种社会力量同恶劣的社会环境进行了自发的、个人的抗争,由于习惯势力的强大和自身的软弱性,最后必定导致失败,它既使人同情,又使人惋惜、感叹。(3)未觉醒的被压迫、被凌辱者的悲剧性。这种人物在没有形成反抗意识时即已被反动势力所吞噬,从而唤起人的怜悯、同情。(4)旧事物、旧制度的悲剧性。它有两种情况,一是旧制度同新生社会力量冲突中,犯了世界性的历史谬误,导致旧制度的灭亡, 这种悲剧性唤起的是理智上的启示和情绪上的喜悦;另一是旧事物内部滋生出一种在客观上反映着某种限度的历史必然要求的社会力量在同顽固势力斗争时,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不可避免地遭到失败,它给人的是掺和同情与摒弃相混合的感受。悲剧性显示了正义、进步、革命力量的合理性和最终必然取得胜利的潜在因素,揭示了非正义社会力量的不合理性和最终必将失败的规律性,具有肯定的审美价值。悲剧性是悲剧艺术的基本要素,在正剧、喜剧以及其他艺术中也可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悲剧性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