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意忘言 三国魏王弼用语。亦为魏晋玄学家关于“言意之辩”的一个重要论点。指一旦获得事物之理,即可抛却语言文字。嵇康:“吾谓能反三隅者,得意而忘言。”(《声无哀乐论》)“言不尽意”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王弼认为,卦象是反映事物所包含之意义的;语言(指卦辞)是说明卦象含义的。因此,“可寻言以观象”,“可寻象以观意”(《周易略例》)。“存言”,是因为“未得象”;“存象”,是因为“未得意”。一旦“得象”,即可弃言;一旦“得意”,即可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同上)。语言只是得意的一种工具,旨在得意。意既得,也就毋须乎工具。此说旨在论证“言不尽意”说。对“意”的重视,直接影响了后来“意象”论的诞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