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幹 171—218 汉魏之际哲学家、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伟长。北海郡(治今山东潍坊西南)人。官至司空军谋祭酒掾属、五官中郎将文学。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名实关系上。认为“名者,所以名实也,实立而名从之,非名立而实从之也”(《中论·考伪篇》)。先有实,后有名,实是名的基础,名是对实的反映。指出“名有同而实异者”和“名有异而实同者”(《谴支》)两种情况,认为“名实之不相当也,其所从来尚(久)矣”(《审大臣》)。批评汉末真伪相冒、名实乖离的“乱德之道”。具有唯物主义倾向,开汉魏之际名理之学的先河。但又说“不闻为闻,不显为显”,认为无名实际上是最大的名,表现出其名实观有向玄学无名发展的倾向。主张分职设官,察举取士,循名责实。认为“明哲之为用也,乃能殷氏阜利,使万物无不尽其极”(《智行》)。把才智的多寡作为品评人物的标准,表现出重才智、轻德行的用人观点,说“故圣人贵才智之特能立功立事益于世矣。如愆过多,才智少,作乱有余而立功不足”(同上)。为魏晋时期才性之辩作了准备。还反对当时流行的训诂章句之学,认为“鄙儒之博学也,务于物名,详于器械,矜于诂训,摘其章句,而不能统其大义之所极”(《治学》)。主张“凡学者,大义为先,物名为后。大义举,而物名从之”(同上)。对魏晋重义理、鄙章句的治学方法有较大影响。原有集,已佚。后人辑有《徐伟长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