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思维 imagination 伴随、凭借着感性形象并融和着联想、想像、情感的思维活动。与“抽象思维”相对。是审美、创造美和艺术创造中的主要的、特殊的思维方式。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黑格尔在《美学》中提出,认为艺术美是通过感性形象诉诸人的感觉、情感、想像的,是种自由的创造,我们在艺术美里所欣赏的是“创作和形象思维的自由性”。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文艺理论中,已有关于形象思维特征的论述。如《易经》中的“观物取象”说,“立象以尽意”说,刘勰的“神思”说、“意象”说,王国维的“境界”说等,都不同程度地包含了形象思维的内容。在国外,西方美学史上一般都通过探讨想像的特征、功能来论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区别。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想像和判断是不同的思想方式”,想像可以随心所欲,可以虚构;维科认为想像与推理是对立的,艺术用对情欲、情绪的感觉造成,愈掌握个别就愈确实。德国莱布尼茨提出了“形象的认识”这一概念,并把它视为是一种“思维”,开始将“形象”与“思维”联系起来。俄国别林斯基认为艺术“是对真理的直感的思维”。高尔基认为想像“主要用形象来思维”。形象思维是人类思维发展史上出现最早的思维方式,但原始人的形象思维一般不与语言相联系,不能上升到理性,还不具丰富的有社会内容的联想、想像、情感活动。文明时代人类的形象思维以在审美和实践中获得的形象感知、形象记忆和理性分析、语词概括、逻辑判断为基础,并与抽象思维相辅相成,渗透着理性的内容和特定的社会情感,是直观性、形象性、情绪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服从思维的一般规律,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特征:一般不脱离具体感性的形象;伴随着对众多形象丰富的、自由的联想、想像和幻想;融和着主体的强烈情感活动、特定的审美态度和自我意识,将自己的情感、理智渗透进对象形象之中;渗透着主体的创造精神和个性;其结果是创造出形象、表象与思想、情感相统一的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形象思维贯穿了审美、创造美和艺术创造的全过程,其深广度直接制约着审美感受、体验和意象创造、审美判断、审美评价的性质、内容,决定着艺术创造的真实性、典型性、生动性、丰富性和个性特征。在中国现代美学中,对于形象思维存在着不同的见解,主要有:“否定论”、“形象思维独立论”、“与抽象思维相辅相成论”、“先形象思维后抽象思维论”、“以抽象思维为指导论”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