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metaphysical materialism 以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事物的唯物主义学说。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第二个历史形态或阶段。它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反对先验论,主张反映论,认为客观世界是可知的。它产生和鼎盛于16—18世纪的欧洲。在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和自然科学有重大发展的基础上,在新兴资产阶级为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而与宗教神学唯心主义所作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主要代表在英国有F.培根、霍布斯、洛克;在荷兰有斯宾诺莎;在法国有拉美特利、狄德罗、霍尔巴赫和爱尔维修等;还有19世纪初期德国的费尔巴哈。它在反对宗教神学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冲破经院哲学的思想束缚、推动自然科学的向前发展,提倡尊重自然、知识和人本身的斗争中,起过积极作用,对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历史的贡献。但由于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水平和剥削阶级的偏见,它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在当时自然科学中只有力学比较完善的背景下,它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用纯粹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现象,认为动物是机器,甚至把人也看成是机器。它在当时自然科学研究撇开自然现象的联系而孤立、静止地分门别类对材料进行考察的方法上建立起来,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机械论的和形而上学的性质。它不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和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认为运动只有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其变化的原因不在于事物内部而在于外力的推动,否认事物的发展有性质上的飞跃;不了解认识的能动作用,把认识看成直观的机械的反映;不了解人的社会本质,夸大人的意志、动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用唯心史观来观察和解释社会现象;不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离开人的社会性和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典型形式,就是16—18世纪欧洲的机械唯物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