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标题 形式
类别 哲学
释义 形式     拉 forma;希腊 eidos

在西方哲学史与现代西方哲学中有多种涵义:在柏拉图哲学中,指理念。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形式”一词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用法。当他论证其“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实体”范畴时,批判柏拉图把“理念”(即形式)视作先于和独立于个体事物的“多外之一”;批判德谟克里特等只发现质料因,忽略运动的原因以及形式和本质。但他在强调世界的客观性和独立性时,承认只有个别的东西(即第一实体)才能独立存在,一切其他属性只是用来表述第一实体的谓词。而当他意识到普遍形式和本质定义在认识中的重大作用时,把实体的“普遍本质”的含义放到首要地位,强调形式的能动性。他认为形式不仅是事物的普遍本质,而且是事物所要达到的目的,是诱发事物趋向目的的动力因;只有形式才有现实性,它是内在于事物的目的。相对而言,质料完全是消极的,只是实现目的的可能性、是潜能。由此出发,认为有一个永恒不动的、非感性的实体,一个完全没有质料的纯形式。它是运动的第一发动者,纯粹的“隐得来希”,即神。神是万有的最后目的,最初的动因。在中世纪,犹太哲学家所罗门-伊本-加比罗耳指出,既然不能认为质料是个别事物的原理,那么只有形式才能执行这种作用,意指个体的精神实体是可能的。托马斯·阿奎那等经院哲学家相继追随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学说,并加以引申和阐发。在托马斯·阿奎那的经院哲学中,指事物的属性。他认为“实体形式”和原初质料构成本质,事物的属性就是形式,或形式的方面;“偶然的形式”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的那种事物的性质或特征;“可感形式”是指凭感知同质料分离开来的外在对象的形式;“共相”是在感知中产生的形式,由于理性才成为可知的;“自然形式”区别于“人为的”形式;“物理形式”(指某个体事物的形式)区别于“形而上形式”(指某一事物的种的形式);“非实存”或物质形式(指只存在于质料中)区别于只能独立存在的“实存形式”。邓斯·司各脱坚持唯名论的概念论观点,认为共相不能在人的理智外独立存在,它仅仅是同类事物之间的共同性。他接受亚里士多德有关形式质料说的基本思想,但反对提高形式贬低质料,认为质料即物质,具有独立的实在性,形式的作用在于使物质具有个性,与物质结合才能构成独立的实体。在奥卡姆的威廉的哲学中,指物体的质料部分的结构。在康德哲学中,形式和质料被认为是一对范畴,相当于结构和内容。他又进而把质料等同于感觉材料,把形式等同于安排感觉材料的感性形式与知性范畴;认为形式是认识感性阶段的必要条件;其性质是人的感性形式印记,并非事物自身的性质。范畴是知性自身先天具有的纯形式,它是整理感性材料的直观形式和知性形式,它们有必然性和严格的普遍性。人的理性从本性上要求认识终极无条件的东西,但它永远达不到这个目的,因为人的认识永远是有条件的,是无止境的现象。在卡西勒的符号形式哲学中,形式的探索被规定为哲学的任务,他认为哲学应探索一切思想领域中的各个形式(神话、语言、艺术、历史、科学等)的发展。

随便看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yiyi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8/4 14:2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