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标题 弗罗姆
类别 哲学
释义 弗罗姆     Erich Fromm1900—1980

心理学家、哲学家。早年求学于德国海德尔堡大学。192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后在慕尼黑大学和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接受精神分析训练。初为弗洛伊德的追随者,先后在法兰克福心理研究所和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工作。后因认为弗洛伊德过分强调无意识驱力而忽略社会因素在人类心理学上的作用,与弗洛伊德发生分歧。1934年流亡美国,1941年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1941年后相继在本宁顿学院、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纽约大学任教授。在那里与正统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进行争论,成为美国的新弗洛伊德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认为对人的基本社会需要的理解是研究人类自身的基础。关联、超越、根源、认同和定向是健康个体发展的主要需求,但因社会体系的存在不可能在同一时间里满足所有这些要求,于是便出现冲突。通常人和社会都选择那些他们最想要满足的需要。认为马克思主义“来源于西方人道主义的哲学传统”,“这个传统的本质就是对人的关怀,对人的潜在才能得到实现的关怀”。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经济方面考虑人类行为的愿望和志趣,强调了理性方面因素,但忽视了非理性的方面;弗洛伊德强调欲望冲动对人的行为的意义,强调非理性因素,但忽视了社会环境对人的个性的影响。提出要把两者结合起来,建立“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体的人格是文化的产物,而不是生物学的产物。人类之所以受到压抑不是由于社会制度的压制,而是文化对于人的本性即本能的欲望冲动的压制。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基础”解释为“只不过是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认为马克思坚决反对“应当在物质和物质过程中寻找一切思想和精神现象的根据”;把马克思主义称作是“精神的存在主义”,即人的存在重要性不是获得物质财富,而是精神生活,要从经济需要的压迫下解放出来,成为有充分个性的人。因此,社会革命并不是社会制度的革命,而是一种心理革命,即人的本能结构的改革。主张建立一个人本主义的公有制社会,通过社会上亲如兄弟般的联结,在维持个人的归属感的同时,允许每个人达到他的个人需要;使相互关系的需要成为一种创造性的力量,而不是像在极权社会中那样成为一种破坏性力量。主要著作有《逃避自由》(1941)、《健全的社会》(1955)、《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1961)、《超越幻想的锁链》(1962)等。

随便看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yiyi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8/5 5: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