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标题 | 弗洛伊德主义 |
类别 | 哲学 |
释义 | 弗洛伊德主义 Freudism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由奥地利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以及对其加以继承、修正与发展的诸学说的总称。1900年发表的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是其形成的标志。1908年召开第一次国际精神分析学会时,在国际上得到承认。20年代后逐步扩展到社会文化各领域,发生广泛的影响,成为现代西方人文哲学思潮的主要渊源之一,故又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之称。探讨传统心理学所忽视的无意识领域,认为精神过程本身都是无意识的,有意识的精神过程只是一些孤立的动作和整个精神生活的局部。心理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以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为中心,探讨精神运动的动力和人类行为,成为一种理解人类动机和人格的理论体系。认为一切心理事件,包括梦和偶然的错误和笔误、舌误,都是有原因、被决定了的、有目的的、有意义的,但心理表现的原因或真正目的往往相对隐晦或因“象征作用”而难以认识。进行精神分析,揭露某些心理表现的真正目的,可更好地了解人的行为,治疗精神疾病,这一理论的主要思想来源是无意识心理现象的早期哲学理论和精神病理学的早期研究成果。早期哲学理论主要以莱布尼茨的单子论,赫尔巴特的“意识阈”(conscious threshold)概念,以及费希纳提出的“心理冰山说”(心理类似冰山,其大部分藏在水面以下,有一些观察不到的力量在发生作用)等为渊源。精神病理学方面的渊源主要是法国精神病学家夏科(Jean Martin Charcot, 1825—1893)的实践和理论。该学说在形成时也吸收了功利主义、机械主义、实用主义等哲学思想,并受到当时对无意识问题普遍感兴趣的社会思潮的影响。弗洛伊德主义对心理学、临床精神病学和西方文化均有重大的影响。但它以下几方面的理论,曾遭到批评:(1)泛性论,尤其是弗洛伊德早期几乎把人的一切行为动机都归结为性本能的冲动。(2)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是生物性的本能冲动,只在超我的形成中才吸收社会道德观念,人的社会性只是起“调节”功能的“监察官”。(3)在科学哲学的意义上,精神分析是经验观察与描述性的,不能作受控实验来证实,缺乏可证实性和可证伪性,在理论推理和解释中有浓厚的臆测。(4)有明显的机械论—决定论—目的论倾向。弗洛伊德主义的继承者继承了无意识的内驱力这个基本思想内核和精神分析的研究方向,但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又有不同见解,后逐渐形成阿德勒(将“社会诱因”置于个人心理活动的首位)的个性心理学和荣格(强调人格统一与集体无意识)的分析心理学等派别。 |
随便看 |
|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