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标题 | 康德 |
类别 | 哲学 |
释义 | 康德 Immanuel Kant1724—1804 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创始人,自然科学家。出生于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除曾去但泽旅行一次以外,一生未离开该城。1740年入哥尼斯堡大学,5年后毕业,任家庭教师9年。1755年任母校讲师,1770年任教授,1797年退休。1770年以前,康德主要研究自然科学,一般称为前批判时期。1770年以后提出的先验唯心主义体系,着重于批判理性,称为批判时期。前批判时期的主要著作《自然通史与天体理论》提出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认为太阳系由于物质粒子受到引力与斥力的作用而在太空中旋转密集而成。提出“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宇宙发展史概论》),这种物质粒子自身运动的观点给形而上学的世界观打开了一个缺口。从1770年的教授就职演说开始,提出先验唯心主义体系。其主要观点继承沃尔弗的体系,偏于唯理论,热衷于论证上帝存在、灵魂不死和意志自由。后在休谟的经验论影响下,摆脱唯理论的影响,提出把经验材料与先验形式结合起来形成知识的新知识论体系。这个体系以《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三本书为主表达出来。这三本书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纯粹理性批判》论述认识论,即理性认识的来源和范围。认为在认识的范围内,人为必然所控制。《实践理性批判》论述伦理学,阐明人的伦理行为的动力和规范,从伦理道德和信仰的角度说明设定上帝存在、灵魂不死和意志自由的意义。认为在伦理行为的范围内,人是自由的。《判断力批判》想解决前两个批判中阐明的必然与自由之间的对立,认为判断力在美感和自然界的有机性的说明中的作用正是把必然和自由结合起来达到最后的和谐。在认识论上,认为由自在之物刺激而产生的印象与观念,还需要加上先天的感性形式时间、空间和先天的知性12范畴,才可能产生有条理的知识。把人的认识能力分为三个层次,即感性、知性、理性。感性解决数学如何可能的问题。认为感性的先天形式时间空间的普遍性与必然性,使数学知识如7+5=12和两点间直线最短成为可能。知性解决物理学如何可能的问题。认为知性的范畴实在性、实体性、因果性、交互性等是先天的,它们有其普遍性与必然性,而物理学的知识,如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等,由于有这些范畴就成为可能。理性所研究的对象宇宙、灵魂、上帝即自在之物,因没有经验材料,是不可知的。在探讨认识过程时提出“主观演绎”、“客观演绎”、“图型”等理论来说明认识从感性到知性的过渡。认为主观演绎经过直观中领会的综合、想像力中再生的综合,达到概念中认识的综合。其客观演绎改为强调感性形式与知性范畴加之于经验材料而产生有条理的知识。其图型理论试图解决不同质的感性与知性如何结合的问题,认为可以用想像力中的时间形式把两者结合起来。认为宇宙、灵魂和上帝是不能认识的,理性在试图取得这种无条件的知识时,仍然用知性形式,因而产生二律背反或谬误,说明必须用知识以外的信仰的方法才能达到无条件的对象。认为现象界受必然性支配,所以叫做自然。在其伦理思想中,认为道德行为受实践理性支配,表现为善良意志。行为是自律的,遵照道德规律行事,不为外界的利益、幸福等所干扰,因而是自由的。人是一个理性的存在者。这个自律的理性存在者所规定的道德原则带有“绝对命令”的性质。人在道德的目的以外没有其他的目的,以命令的方式发布道德规律是因为它是“应当”做的,也是有“义务”要这么去做的。人生活在理性与经验之间,经常受到经验的引诱,不能照理性的要求行动,因而强制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认为道德规律有三条:一是“我一定要这样行为,使得我能够在立定意志要我行为的格准成为普遍规律”。二是“你需要这样行为,做到无论是你自己或别的什么人,你始终把人当作目的,而不把他当作工具”。三是“个个有理性者的意志都是颁布普遍规律的意志”。格准是一个人认为有根据的,而普遍规律则是一切人都认为有根据的。强调人的行为原则必须符合于普遍规律,并认为任何理性的人都有自身目的,而不能作为别人的手段,具有人道主义思想。这种道德理论带有抽象的理想性质,不合于人们的实际遭遇。人世间德福不能两全,因而必须假定有上帝存在与灵魂不死,从而在来世得到今生善恶的报偿与惩罚。在美学上,认为美感、有机物和自然界既有外界刺激所生的经验,又有主观意志的作用,都具有没有目的的目的,或有内在的目的性,把自然与自由统一起来。认为美的问题是审美判断的问题,即人在何种情况作出美的判断的问题。提出美有四个特点:一是从质的角度看,美的判断中表达的满意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即我们说一个东西美或不美,不带有任何欲望的成分。二是从量的角度看,美是不凭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当人称一个对象很美时,他会相信自己的看法可以得到普遍的赞同,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三是从关系的角度看,美的判断是一单纯的合目的性,即以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为根据的,它是基于先验的根据,不依据于外来的经验与情感。四是从状态角度看,美是不依赖概念而被当作一种必然的愉快的对象。认为这是一种共同的感觉力,而不是私人的情感、癖好或幻想。他还探讨了崇高的美学问题,认为崇高在于对象的无形式,其根源在主体的心中,崇高感中带有恐惧和不愉快。提出崇高可分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认为由美过渡到崇高,也就由客体过渡到主体,由自然过渡到人,由认识过渡到伦理,由理论理性过渡到实践理性,由判断力接联两者的工作也就此完成。在宗教观上提出道德的宗教,认为启示的、仪式的、信条式的教义是人们所不能了解的,理性、道德与宗教则是一致的。认为道德是理性的自律的道德战胜感性的非道德的倾向,而宗教学说则说明这种道德的斗争可以用宗教形式表现出来。人们只要相信道德规律是神的规律,则他的斗争意志就会坚决。他以这种理论解释原罪说,认为原罪不过是说人的本性中有向恶的倾向。认为理性宗教下的教会不过是一种伦理的结社,要求人们过一种道德生活。他的政治观点具有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性质,论证了社会契约论,对政治上的自由、平等、博爱作了新的论证,特别论证了保持世界永久和平的条款。在历史观上,认为历史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规律可循的,从一个时代看历史似乎为虚荣的、愚蠢、暴力所统治,但总的进程永远向前,理性终将统治一切。并强调启蒙运动是要使人在精神上从愚昧幼稚中摆脱出来,独立思考,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 康德哲学体系的最后归宿是使人成为有文化有道德的人。认为人是一个道德的存在者,人的道德目的体现于行为,就对他自己的感性性质发生直接影响,即克服欲望。同时也对外部世界发生了间接影响,即改造自然界。自然界的目的论就是自然界的客观目的和道德的人的行动自由相联系。如果彻底实现了道德原则,人与自然都在道德的目的控制之下,就达到了最后目的,这时候人与自然的对立就会完全消灭。认为人达到绝对的价值就达到了目的,世上也就通过自由而成为可能的最高的善。最高的善兼有德与福,则达到了“圣洁”的境界。他把人提高到有文化有道德的境界作为其哲学的目的。康德是德国启蒙思想的最后一个代表,是德国哲学革命的开创者。他的哲学对德国古典哲学和以后的西方哲学有深远的影响,也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曾对康德哲学作了深刻的论述,充分肯定了它在人类思想发展中的地位。主要著作还有《未来形而上学导论》(1783)、《道德形而上学探本》(1785)、《纯粹理性界限以内的宗教》(1793)、《论永久和平》(1795)。 |
随便看 |
|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