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头学科更替论 theory of the replacement of one leading science after another 描述科学发展状态的一种理论。认为在一定历史阶段,自然科学某些学科处于领先地位,并对其他学科以及整个科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20世纪70年代苏联哲学家凯德洛夫在《自然科学发展中的带头学科问题》一文中提出。他指出,带头学科的更替具有两个显著特点:(1)更替性,即带头学科的地位在自然科学发展的不同时期不断更替。当某一学科完成对整个科学发展的主导作用后,便让位于其他学科。这种让位是由“单一”带头学科让位于“一组”带头学科;而当经过一个科学时代后,又会为“单一”的带头学科所取代,如此在更高阶段上反复更替,并为其他所有学科进一步发展开拓道路。(2)加速性,即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带头学科更替的周期不断缩短。例如,在科学史上,力学作为一个带头学科,从17—18世纪单独领先200年,随后是由化学、物理学和生物学一组带头学科取而代之,带头时间100年,20世纪初微观物理又占据带头地位,带头时间50年。这一理论可用来预见带头学科的变化,预测科学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其价值已为近现代科学发展的进程所证明。带头学科发展规律的存在,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一是社会生产水平对自然科学发展的总的状况的决定作用;二是学科本身所研究的对象的规律性所具有的普遍适用的程度。社会生产最需要的学科总是先发展起来。那些所揭示的规律具有较普遍意义的学科,或者其成果能对其他学科具有方法和手段的应用的普遍性的学科,都有可能成为带头学科。带头学科更替论揭示了学科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对于认识科学发展规律及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