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标题 布洛赫,E.
类别 哲学
释义 布洛赫,E.     Ernst Bloch1885—1977

德国哲学家。“希望哲学”的创始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1905年进慕尼黑大学,1907年在符茨堡大学攻读哲学、物理学和音乐。1908—1909年,在柏林大学师从齐美尔,并结识卢卡奇。1909年出版博士论文《关于李凯尔特和现代认识论问题的批判性讨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避居瑞士,逐渐转向马克思主义。1918年在莱比锡大学开始学术生涯。1933年逃离纳粹德国去瑞士、巴黎、布拉格等地,1938年移居美国。在美国完成了他最主要著作《希望的原理》 3卷中的前2卷。1948年回欧,应邀任莱比锡大学哲学教授。曾任民主德国科学院院士,莱比锡大学哲学研究所所长。由于在黑格尔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及对苏联的看法等问题上与官方有异议,1957年被解除大学教授职务,其哲学思想受到批判。1961年8月后一直留在杜宾根大学任客座教授。他提出的“希望哲学”的基本内容是:人是一个处在向他前面的那个自我走去的路上的存在,人的本性同希望的需要分不开,希望是植根于人性本身中的固有的人类需要,因此人是朝向未来敞开的;现存的人只是局部的,不完备的人,他的真正完备的人性仍然在前面,希望所显示的是一个充满各种可能性的世界,究竟哪一种可能性被实现,这并不取决于客观规律,而取决于人的意志和人克服障碍的能力;希望哲学的最后目标是“具体的乌托邦”,人在这样一种社会中达到了现在还潜藏着的本质,从而成了完备的、真正的人。这样的人是在作为开放主体的人和作为开放的客体的世界的相互作用中达到的。人的本质并不是社会给予的,而是通过人的社会实践,在同世界交往的过程中获得的。希望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人心中希望的揭示,唤醒人类的这种酣睡着的乌托邦能力,以在实践中实现人性的理想境界。认为艺术是对完满世界的超前显现, 是改善世界的幻想, 使人进入现实未有的一个新世界。主要著作还有《乌托邦的精神》(1918)、 《革命神学家托马斯·闵采尔》(1922)、 《主体-客体:对黑格尔的解释》(1951)、 《一种未来的哲学》(1970)、 《论卡尔·马克思》(1971)等。

随便看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yiyi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8/9 14: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