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伦坦诺 Franz Clemens Brentano1838—1917 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新实在主义先驱。1864年任天主教神父,后卷入关于教皇绝无谬误学说的争论,于1873年脱离教籍,辞去神职。1866年任教于符茨堡大学,1874年起任维也纳大学哲学教授。初研究神学,后转向哲学,并在心理学上提出“内省心理学”理论,对现象学、分析哲学等均有影响。认为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之不同在于心理现象自身包含着对象,或者说对象是内在的。心理现象之共同特征在于它们具有“意向性”,即意识对某种东西的指向性。心理现象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无联系的、自身封闭的心理现象是不存在的。意识活动指向各种不同性质的对象,这些对象处在意识之外,具有各自的实在性,无论具体的事物或逻辑的抽象或道德的价值等等,都是“实在的”。根据意识指向其对象的不同方式,心理现象区分为三类:表象,判断,情绪(爱憎)。表象是看、听、思维等浮现在心上,是心理现象、心理活动中最根本的,判断和情绪以表象为前提、基础;判断是对表象的某事物加以肯定或否定的作用,包含着价值关系;情绪是不放进表象和对象当中的所有心理现象,如喜、怒、哀、乐、愉快、不愉快、愿望、企图、决意等,情绪也包含价值,和判断同类,与表象对立。故最根本的区分是表象和判断。主张真理来自自明性的体验。知识来源于由概念表明的不容置疑的真理或公理(先验判断)以及内知觉的直接自明性。主要著作有《从经验论观点来考察心理学》(1874)、《道德认识的起源》(1889)、《真理和证明》(1930)、《论上帝的存在》(1929)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