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唯心主义 objective idealism 唯心主义基本形式之一。与“主观唯心主义”相对。认为“客观精神”(理念、绝对观念)先于物质世界独立存在,是第一性的,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物质世界是它的产物或表现。一般不否认物质世界的存在,但认为它是第二性的、从属于客观精神的。德国哲学家谢林首先明确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并把主观唯心主义也称为唯我论。黑格尔接受谢林的区分,把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看成辩证法的正题与反题,而把他自己的哲学体系称为绝对唯心主义,认为这是合题。后人认为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以绝对为第一性,实际上与客观唯心主义相一致,故将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也看作是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史上客观唯心主义的著名人物有:中国南宋的朱熹,他主张精神性的“理”是先于天地而独立存在的实体。“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朱子语类》卷一)。欧洲古希腊的柏拉图,认为“理念”(概念)是唯一真实的存在,而千差万别的具体事物不过是“理念”的影子。是由理念派生出来的。中世纪的神学家利用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来论证上帝的存在,把上帝说成是万物的创造者,因而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范畴。近代德国的莱布尼茨认为,“单子”(一种精神性的实体)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础,单子有等级上的不同,因而决定了不同事物的性质和区别。德国的黑格尔,他提出“绝对观念”(“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绝对观念”本身运动发展的产物和表现,“绝对观念”运动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最初阶段是作为纯粹思维、纯粹概念的存在,然后它把自己“外在化”为自然界,建立自己的对象,最后它又扬弃自然界回复到自身,作为精神、思维而存在。在现代,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流派有新托马斯主义、人格主义。客观唯心主义的认识根源在于:它把本来是从具体事物中抽取出来的概念(反映着事物的共性)绝对化,夸大为脱离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东西,又进一步夸大概念的能动作用,仿佛一切具体事物都是由概念所产生的。即把概念这一认识的环节“片面地、夸大地、überschwengliches(狄慈根)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化了的绝对”(《列宁全集》第55卷第311页)。客观唯心主义总体上是错误的,但其中也曲折地保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成果,一般包含有辩证法的思想。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