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岛 islands of cosmos 亦称“恒星岛”、“恒星宇宙”。星系的旧称。即把宇宙比作海洋,星系比作岛屿,是对星系在宇宙空间分布的形象表述。18世纪30年代,瑞典学者斯威登堡在《自然的法则》中最早提出恒星世界是一个完整的动力学体系的见解,并认为宇宙中可能有许多类似的恒星系。1750年英国学者赖特(Thomas Wright, 1711—1786)在《宇宙理论》中提出“宇宙岛”的概念,认为银河系是一个扁平的盘子,而且是无限宇宙中的恒星“岛屿”。1755年,康德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中发展了赖特的思想,明确提出“广大无边的宇宙”之中有“数量无限的世界和星系”。后来,宇宙岛的概念又为德国天文学家拉姆贝特和瑞典天文学家沙立叶(Carl Wilhelm Ludwig Charlier, 1862—1934)等人所发展,形成了宇宙等级结构模型的理论。恩格斯肯定了“宇宙岛”的概念,把人类所处的银河系叫做“我们的宇宙岛”,将“我们的宇宙以外的无限多的宇宙”,叫做“其余的宇宙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77、第278页)。“宇宙岛”概念的产生,是近代天文学发展中的一个重大成就,它合理地解决了古代关于有中心的无限宇宙概念所包含的内在矛盾。对于一个有限的宇宙岛来说,它是有中心的,无数的宇宙岛所构成的无限宇宙,则是没有中心的。宇宙岛的概念包含了宇宙无限层次结构的思想,表明了宇宙是由各种不同的天体系统构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