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哲学 日本近代官方哲学。以东京帝国大学和京都帝国大学的哲学系为中心而形成,与大学以外的民间哲学相对。1886年,明治政府发布《帝国大学令》,把东京大学改为东京帝国大学,扶植该校的哲学系,使之成为带官方性质的哲学教研中心,标志学院哲学的确立。1906年,京都帝国大学也设置哲学系,成为与东京帝大并立的又一哲学教研中心,使学院哲学的发展进入繁荣时期。1918年的学制改革,规定所有帝国大学都须设置哲学系,使学院哲学成为遍布全国的思想理论系统。学院哲学最初以移植西方哲学,尤以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唯心论哲学为主,同时接受新康德主义、生命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以及其他西方现代哲学流派,形成日本近代唯心论哲学体系。学院哲学把德国哲学作为楷模,聘请德国人任哲学教授,并向德国派出许多官费留学生。这些人回国后成为学院哲学的核心。井上哲次郎于1890年留德归国,成为东京帝大第一个日本籍哲学教授。他主张融合东西方哲学,提出“现象即实在论”,改革佛教为近代有日本特色唯心论哲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大西祝主张“有目的的进化”,提倡理想主义,在学院哲学中开辟另一种风格。桑木严翼的康德研究和哲学概论为接受和理解西方哲学打下理论基础。朝永三十郎的“人格”哲学和他对“自我”的研究,从哲学角度反映了当时日本中小资产阶级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潮。以后学院哲学从翻译和介绍西方哲学论著转向独立编写哲学史和哲学概论著作。在此基础上,形成西田几多郎哲学和田边元哲学。它们摆脱西方哲学的束缚,以东方思想,尤其是佛教思想为基础,建立以“绝对无”为基本概念的独立的哲学体系,从而形成以西田和田边为核心的“京都学派”。其中部分人士运用西田哲学原理创立“世界史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