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标题 | 孟子 |
类别 | 哲学 |
释义 | 孟子 约前372—前289 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受业于子思门人。历游齐、宋、滕、魏等国,曾任齐宣王客卿。因主张不见用,晚年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自称“乃所愿,则学孔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将孔子“仁”的观念发展成“仁政”学说。认为仁政“必自经界始”,主张“省刑罚、薄税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让“有恒产者有恒心”(《滕文公上》),然后“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梁惠王上》)。声言以“距杨墨”为己任,称“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用“王道”、仁德排斥法家的刑力和霸业。针对当时“天下无道”的状况,倡言“保民而王”,以土地、人民、政事为诸侯之三宝,肯定“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认为“得其心,斯得民”,“得其民,斯得天下”,阐述了儒家的“重民”思想。但强调“重民”的目的是“驱而之善”,使“民之从之也轻”(《梁惠王上》),进而又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滕文公上》)。还提出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从性善论出发,为其仁政学说提供论证。认为人性本善,具有天赋的仁、义、礼、智“四端”,不虑而知的“良知”和“不学而能”的“良能”。赋予“天”以道德的属性,以“天命”为决定自然和社会人事的主宰。由此认为仁、义、礼、智是处理人伦关系的天则,故“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此即为“五伦”,而“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尽心上》)。又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告子上》)。用“仁义”的准则“察于人伦”。在义利关系上,要求重义而轻利。反对“后义而先利”、“上下交征利”。“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梁惠王上》)主张克制“利”、“欲”。认为物欲不能弥补道德上的空虚,“极天下之欲,不足以解忧”(《万章上》)。承认“欲”是出于人的本性,“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嗅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尽心下》)。提倡“寡欲”,但认为道德亦不可完全脱离物质生活条件,必使民能“事父母”,“畜妻子”,“饱终身”,“免于死亡”,才能“驱而之善”(《梁惠王上》)。强调发挥“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和“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尽心上》)的方法,把“知天”、“事天”看成尽量扩充本心和发扬“善性”的过程。又认为要“反求诸己”,排除感官物累,“善养吾浩然之气”,以达“万物皆备于我”的境界。进而断言:“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告子上》),把治学和认识问题归结为如何找回散失本心的心性修养问题,阐述了认识论和伦理学相统一的“天人合一”说,对后世儒家哲学的演变和发展有很大影响。逻辑思想方法上主张“知类”,斥责“不知类”。以“知言”自诩,“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公孙丑上》)。有“好辩”之名,但自谓“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辩论中善于向对方提出问题,然后从对方回答中引出对方不能不接受的结论。善于从对方论点出发而充其类,使对方陷于矛盾或荒谬。善于运用二难论式,尤其善于运用设譬引喻的类比方法。在美学思想方面,提出“充实之谓美”(《尽心下》),同时又提出“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同上)的命题,认为“大”起始于“美”,但又比“美”更为辉煌壮观,同于后世的“崇高”、“壮美”。提出为实现个体人格美而进行自我修养的“养气”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上》)。在中国美学史上最先明确提出人格美同样能引起审美快感。“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告子上》),乐仁、义二者,“乐则生矣”(《离娄上》)。提出美感的普遍性与共同性,“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也;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告子上》),明确肯定美感的共同性来源于人的本性的共同性和感官的共同生理基础。提出“以意逆志”的命题,包含着对艺术欣赏特征的认识,主张“观水有术,必观其澜”(《尽心上》),涉及到欣赏自然景物的形式美问题。孟子通过阐发子思学说,继承、发展了孔子思想,史以“思孟学派”并称其和子思之学,被历代封建统治者视为孔门儒学的正宗。战国时期,孟子为儒家一派,至魏晋时,史家仍以孟、荀并称。唐韩愈提出“道统说”,扬孟抑荀,定孟子为孔子之道的唯一继承者,后又有“亚圣”之称。著作编为《孟子》。 |
随便看 |
|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