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门教 Brahmanism 古代印度宗教。因崇拜梵天,并由婆罗门(祭司)掌管教务而得名。源于吠陀教,形成于公元前10世纪中叶。主要经典是“吠陀本集”、“梵书”和“奥义书”。信奉梵天(创造神)、毗湿奴(保护神)、湿婆(毁灭神)。认为此三神代表宇宙的“创造”、“保全”和“毁灭”三方面。宣称没有形式和属性的梵是世界的最高实在和一切事物的主宰。这个梵和作为人的主体的我或灵魂(Ᾱtman)在本性上是同一的,即所谓“梵我一如”。人如能摆脱尘世的欲望,虔诚信奉婆罗门教义,就能亲证梵我同一,从而获得解脱。主张善恶有因果,人生有轮回之说。宣称人和一切有生命的物体都有灵魂,肉体消亡后灵魂将在另一肉体内再现。人的前生行为将在后世得到报应。重视祭祀仪式,认为通过祭祀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对祭祀的意义、赞歌、咒术、仪轨、祭官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与说明。还确立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把人分为婆罗门(祭司)、刹帝利(王族、武士)、吠舍(农工商者)、首陀罗(无技术劳动者)四大种姓。并规定种姓按高低等级拥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不同种姓间不准通婚和交往。公元前5世纪,佛教、耆那教兴起后,婆罗门教曾一度衰落,但在公元前2世纪末又得到复兴。4世纪婆罗门教文化一度空前繁荣,但随着印度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婆罗门教融合印度民间信仰、佛教和耆那教的思想内容后逐渐演变为印度教,被称为“新婆罗门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