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标题 天人合一
类别 哲学
释义 天人合一    

中国哲学史用语。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对天与人相互敌对的观点,讲求天与人的统一。关于天与人统一的种种观点,形成了关于天人合一的不同学说。《易·乾卦·文言》:“‘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把天人合一看做人生理想的境界。孟子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认为人与天相通,人的善性是天赋的,认识了自己的善性便能认识天,要求通过尽心、养性等途径,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中庸》也提出类似的观点:“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庄子则认为,天与人本来就是合一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只是因为人们的主观区分,才破坏了天与人的统一。主张“圣人未始有天,未始有人,未始有始,未始有物,与世偕行而不替。”(《庄子·则阳》)顺应自然,消除一切差别,天人混一不分。《吕氏春秋》则提出:“人物者阴阳之化也,阴阳者造乎天而成者也。天固有衰嗛废伏,有盛盈蚠息;人亦有困穷屈匮,有充实达遂,此皆天之容物理也。”(《知分》)还认为天与人同类相应,“雨云水波,无不皆类其所生以示人”,“成齐类同皆有合,故尧为善而众善至,桀为非而众非来”(《应同》)。西汉董仲舒继承和发挥了《吕氏春秋》的观点,强调天与人以类相合,认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春秋繁露·人副天数》)“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宋以后思想家则多发挥孟子与《中庸》的观点。北宋张载说:“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正蒙·乾称》)。二程认为:“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遗书》卷六),“天、地、人只一道也”,“在天为命,在人为性,论其所主为心。其实只是一个道”(《遗书》卷十八)。明清之际王夫之还说:“惟其理本一原,故人心即天;而尽心知性,则存顺没宁,死而全归于太虚之本体,不以客感杂滞遗化造以疵类。圣学所以天人合一,而非异端之所可溷也。”(《张子正蒙注·太和篇》)关于天人合一的各种学说,都力图追索天与人的相通之处,以求天人之协调、和谐与一致,此实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特色之一。此亦反映在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认为人的审美活动,是人与天相互协调,从天与人的相互关系来论述人对自然的审美关系。先秦儒、道各家从不同方面强调人对天的顺从与适应,以求得两者的和谐。孟子强调“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上》)。《乐记·乐礼》提出“圣人作乐以配天,制礼以配地”。庄子主张以天为师,“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庄子·天道》)。《易传》则提出“天垂象”;“圣人象之”;“河出图”,“圣人则之”(《易传·系辞上》)。西汉董仲舒把天人合一的观点演化为“天人感应”,认为天与人相类相通,彼此相互感应,因而“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春秋繁露·同类相动》)。中国美学从“天人合一”出发,强调人的审美意识应符合自然,强调审美过程中的物我同一、心物感应,呈现出与西方美学迥然不同的民族特征。儒家美学提出“乐者,天地之和也”,主张“大乐与天地同和”(《乐记·乐论》),并从“天行健”,引申出刚健雄浑之美。道家美学提出:“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惟有“天乐”才是最高的音乐,并主张艺术创作要善于观察物之“天性”,创作手法讲究自然,做到“以天合天”,才能使艺术作品达到传神的境界。

随便看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yiyi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8/4 11: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