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值逻辑 many-valued logic 一种非古典逻辑。与“二值的古典逻辑”相对。讨论命题具有“真”值、“假”值和其他值的逻辑。它可以具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真值。多值逻辑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20世纪初的麦柯尔(Scotman Hugh MacColl, 1837—1909),皮尔斯、瓦西里耶夫(Н. А. Васильев, 1880—1940)则为多值逻辑的奠基人。麦柯尔就曾概述过一个除取传统的“真”、“假”外,也取必然、可能等模态值的命题逻辑系统。最早的多值逻辑系统是由卢卡西维茨和波斯特于20年代初提出。卢卡西维茨在分析关于将来偶然命题时注意到仅用真假二值来表述是不充分的。如:“明年12月21日中午我在华沙”这一陈述就是未定的,单用真假二值还不能对其表述,因此需用一种新的逻辑代替古典逻辑。赖辛巴赫从量子力学角度提供了支持卢卡西维茨三值逻辑的新证据。苏联逻辑学家鲍契瓦尔(Д.А.Бочвар)则出于克服语义悖论的需要设计了一种三值逻辑方案。克林在研究与数学证明有关问题时,为容纳不可判定的数学语句也提出需要构造新的三值逻辑。三值逻辑是最简单的多值逻辑。卢卡西维茨三值逻辑系统L3的特点表现在下述真值表上: 
在这真值表上,(1)有三个真值T、I、F,它们真的程度依次递减。(2)给定真值的一个语句的否定是它的“对立物”,中间值I的否定不变。(3)合取的真值取合取项中最假的。此时仅当合取项p、q都真时,合取式才真,这是继承了二值逻辑的规则。(4)析取的真值取析取项中最真的。此时仅当析取项p、q都假时,析取式才假,它也继承了二值逻辑值的规则。(5)蕴涵式“p→q”的真值与“p∨q”的真值相同,除“I→I”以外。(6)等值式“p↔q”的真值与“(p→q)∧(q→p)”的真值同。可以验证,在L8中“p∨p”和“(p∧p)”并非永真,因此,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都不能成立。鲍契瓦尔和克林的三值逻辑系统也有与L3不相同的真值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