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 中国美学范畴。指一种审美的意境。原为佛教用语,《成唯释论》:“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唐王昌龄始以“境”作为美学范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诗格》)。以后学者屡以“境界”论诗文,如明江进之评白居易诗:“诗之境界,到白公不知开扩多少”,清叶燮评苏轼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王国维总结前人对“境界”的论述,认为“境界”是“探本”之说,“有境界,本也”,“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指出“境”,包含着“物”与“情”两方面:“境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人间词话》)境界最贵其“真”。即“真切”、“自然”。境界即由“真情”和“真境”在作品中所构成浑然一体的艺术美的世界。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是“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是摒弃利欲观念,“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是我,何者是物”,达到了物我统一。境界表现的高下,决定于“隔”与“不隔”。“隔”犹如“雾里看花”,形象不清晰鲜明;“不隔”,则“豁人耳目”,“语语都在目前”。境界的创造,有“写境”与“造境”之别。“写境”秉于“写实”;“造境”秉于“理想”。但造境“必合乎自然”,写境“必邻于理想”,两者难以截然分开,境界是情、景统一,理想与现实统一的艺术美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