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尔斯基 Alfred Tarski1902—1983 逻辑学家、数学家。逻辑语义学的创始人。原籍波兰,1945年入美国籍。早年就读于华沙大学,1924年获数学博士学位。1925年起任华沙大学讲师,副教授,为华沙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1939年底到美国定居。1942年起任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讲师、教授,1968年起任该校名誉教授。曾为《符号逻辑杂志》编辑。对形式语言的语义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1933年发表《形式语言中的真概念》,提出了一个一般的方法,用以构造演绎语言系统关于真理的精确定义,为迄今最有影响的关于真理的逻辑定义理论。他在《科学语义学的创立》(1935)、《逻辑和演绎科学方法论引论》(1936)、《语义学的真理概念和语义学基础》(1944)等论著中,探讨了逻辑与元逻辑间的区别,语义悖论产生的根源及其解决办法,真理的语义理论等等。指出元逻辑和逻辑是有区别的,元逻辑是以逻辑为研究对象的,亦即元逻辑研究的对象是形式语言和形式系统。认为要区分两种语言:一种是被断言(被分析)的语言,即“对象语言”;另一种是进行断言(分析)的语言,即“元语言”。指出如果不区别这两种语言,就会混淆语义层次,产生语义悖论。认为只有在区分了对象语言和元语言的人工语言中,真理的定义才能获得确切的意义,并有可能严肃地解决。40年代起,主要研究数论、集合论和模型论。特别是在模型论方面,强调研究一阶逻辑所有公式的集合模型,对模型论学科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1948年证明了在数理逻辑中有意义的关于有不可数多个模型的实闭域理论是完全的,因而是可判定的。1957年提出了构造模型的初等链方法。主要著作还有《不可判定的理论》(1953)、《逻辑学,语义学,元数学》(1956)、《初等代数学和几何学的完全性》(1967)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