坂田昌一 1911—1970 日本理论物理学家。1926年入甲南高级中学。1930年入京都大学理学部物理系,1933年毕业,相继在京都大学、大坂大学、名古屋大学任教。早年曾从事原子核物理学研究,不久,即专门致力于基本粒子物理学的研究。1940年提出中性介子会很快变为一对光子的预言。1941年由于发表《关于介子自然衰变的理论研究》而获得理学博士学位。1942年率先提出两种介子理论,后实验证实了1937年美国物理学家安德森发现的μ介子的自旋为1/2,1947年坂田等人发现的π介子的自旋为0,从而证实了坂田的这一理论。遵循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主张物质的无限可分和自然科学理论发展无止境。认为现有基本粒子不是物质的最终单元,而是构成自然界的有质的差异的无限个层次之一,它应当由更深一层的其他形式的物质所组成。遂于1955年提出强相互作用粒子的复合模型(即“坂田模型”)。后来,又在这基础上与别人合作提出了“名古屋模型”、“统一中微子模型”和“四重态模型”等,试图把各种基本粒子统一到一个模型上来。1956年、1964年曾两次来中国访问。主要著作有《新基本粒子观对话》(1961)、《原子物理学的发展及其方法》(1967)、《物理学与方法》(1947)、《现代科学的哲学和方法论》(1968)、《我所遵循的经典——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1969)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