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实论 realism 亦译“实在论”或“实在主义”。西方一种哲学思潮。在古代,中世纪与近现代哲学中均有所表现,但其形式不同。在古代,以柏拉图的理念论为基础,形成理念产生现象世界的极端唯实论思想;以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质料说为基础形成形式与质料相结合的温和唯实论思想。亚里士多德以后,持唯实论观点的古代哲学家有普罗提诺、波菲利、奥古斯丁等。在中世纪经院哲学中作为一个派别和思潮,与“唯名论”相对。它否认个别事物的客观实在性,认为一般、共相是先于个别事物并派生出个别事物的实体,只有它们才是在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分为极端唯实论和温和唯实论。它对基督教教义,特别是对上帝的存在作了各种论证,并认为哲学是神学的忠实婢女。在近代哲学中有洛克的代表的唯实论,认为人们的认识中有许多种类的感觉材料是世界的代表,如第一性的质,而第二性的质则不是代表,人们完全可能有认识的错误。代表的唯实论引导到贝克莱的唯心主义,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黑格尔虽然提出具体观念论,反对抽象的观念,并以辩证法说明世界的过程,但也以唯实论的框架作为其体系的依据。20世纪的英美实在论是对流行的唯心主义的回答。美国新实在论者和罗素等重新恢复了观念的实在性,认为感觉到的就是真实的,因而错误的认识在一定条件下也是真实的。美国的批判实在论反对新实在论,认为认识有事物、感觉材料和知觉活动这种三重性。这种批判实在论与表象的实在论一样,主张认识是通过感觉材料的表象而认识事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