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澄 1249—1333 宋元之际学者。字幼清,抚州崇仁(今属江西)人。曾任国子司业、翰林学士、经筵讲官。因所居草屋题曰“草庐”,故学者称草庐先生。与许衡齐名,人称“南吴北许”。其学本于南宋朱熹,兼宗陆学,主张折衷朱陆。在理、气、性的关系问题上,认为天地间阴阳二气、五德五欲,均“以理为之主宰”,但“理在气中,原不相离”。反对先秦以来的性善性恶论,指出“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主张朱熹“性即理”说,认为理“在人而为性,则仁义礼智是也”(《草庐精语》)。为学主“存心”、“明理”,认为“知者心之灵而智之用也”,重“尊德性”,说“学必以德性为本”。推崇朱熹的“格物”、“诚意”之说,强调“持敬”、“主一”,说“惟敬之一字为要”,“主于一,此心有主”。贯通经传,对诸经都有《纂言》。《礼记纂言》将《小戴记》四十九篇按己意排列,颇为后人讥。有《五经纂言》、《草庐精语》、《道德经注》等,后被汇编为《草庐吴文正公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