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相动 中国美学史用语。指艺术欣赏、创作中对象与主体内外相应的关系。《乐记》首先提出:“万物之理,各以类相动也。”(《乐象篇》)认为“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正气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同上)。人因其不同气质,会对不同的艺术作品产生共鸣。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同人的情感之间,存在着“以类相动”的现象,“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莫华发外”(同上),艺术风格同艺术家个性是一致的,“声歌各有宜”,“宽而静、柔而正者的宜唱《颂》;广大而静、疏达而信者宜唱《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正直而静,廉而谦者宜歌《风》”(《乐记·师乙》)。汉董仲舒从天人感应的哲学出发解释同类相动的美学现象,提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认识到被人格化了的某些自然现象(天)的变化同人的情感的变化有着同形同构的对应关系,“故气同则会,声比则应,其验皦然也。……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类之相应而起也”(《春秋繁露·同类相动》)。强调“美恶相应”,突出了封建伦理道德活动与审美鉴赏、艺术创作的统一关系,但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这一思想对后世的诗论、画论有很大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