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 前145—前86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谈之子。初任郎中,元封三年(前108),继父职为太史令,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方士唐都、落下闳等,改造《太初历》。后遭李陵之祸,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著《太史公书》,“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后称《史记》,为中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其书尊重史实,不虚美,不隐恶。推崇道家思想并综合各家之长,“乃合大道”。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是“混混冥冥”无形、无名的元气。反对天命论,认为项羽的失败,完全是自己造成的,“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岂不谬哉!”(《史记·项羽本纪》)反对善恶祸福报应说,认为“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说法不可信,社会上恶人长富贵,善人不善终的现象相当普遍,“若伯夷叔齐者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絜行如此而饿死!”(《史记·伯夷列传》)但对天命鬼神的否定并不彻底。在社会历史观方面,强调决定人类命运的是人类自身,决不是天和鬼神的力量,指出“国之将兴”是“君子用而小人退”,“国之将亡”,是“贤人隐,乱臣贵”。认为社会发展,是人们对“利”的追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并认为谋利是人的天性,“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同上)。还给求利致富者提供理论根据:“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能者辐凑,不肖者瓦解”(同上)。对豪夺强取而发家致富者作了抨击:“今治生不待危身取给,则贤人勉焉。是故本富为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同上)。以社会经济生活来说明社会道德。继承荀子的礼义起源说,认为“礼”是先王为了避免由于人的欲求不得而引起争乱所制定的。还发挥《管子》的道德观点,认为“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人富而仁义附焉”(同上)。在肯定儒家道德观念的同时,也肯定了游侠“言必信”、“行必果”、“已诺必诚”、“以德报怨”等道德品质。在美学观上,形成以“发愤说”为核心的思想, 认为历史上的成功大作, “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太史公自序》)。否定儒家伦理对内心情感的节制, 认为喜怒是“情性之理”, 表现出非中和的审美理想。强调文学“讽谏刺讥”的功能,并以此为审美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