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标题 叶适
类别 哲学
释义 叶适     1150—1223

南宋哲学家。字正则。温州永嘉(今属浙江)人。晚年讲学于永嘉城外水心村,人称水心先生。永嘉学派的代表。淳熙进士。历官太学正,太常博士。尚书左选郎官,权兵部侍郎等职。力主抗金,并揭露当时兵弱财困的积弊,开禧二年(1206),皇戚韩侂胄贸然北伐,及兵败,叶适调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击退来犯金兵,升宝文阁侍制。开禧三年被弹劾“附侂胄用兵”罪,夺职,返归故乡,从事讲学,著述而终身。重功利之学,认为义不可离利,“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尔”(《习学记言》卷二三)。主张“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习学记言》卷十九)的政策。在宇宙观上,强调“道”存在于事物之中,“物之所在,道则在焉”(《习学记言》卷四七),有了天地与人类之后,才有“道”(指规律)的作用。说:“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叶适集·进卷·诗》),而“物”由“气”构成。“五行”和“八卦”是“气”的“流行变化,不常其所”的各种表现形态。提出“一物为两”(《进卷·中庸》)、“一而不同”(《进卷·诗》)的关于事物对立统一的命题,并说明事物对立面阴与阳、刚与柔、离与合等等都是“相禅而无穷”的,即都相互依存、转化以致处于无穷的变化之中。但最后又用中庸调和矛盾,说“水至于平而止,道至于中庸而止矣”(《进卷·中庸》)。认识论上主张“以物用而不以己用”(《进卷·大学》),以客观为认识依据,否则“自用则物伤,伤物则己病矣”(同上)。强调主观服从客观,反对用主观代替客观。强调认识“道”(规律)就必须详尽地考察各种客观事物,“欲折衷天下之义理,必尽考详天下之事物而后不谬”(《题姚令威西溪集》)。检验认识的正确与否,应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无验于事者,其言不合;无考于器者,其道不化”(《水心别集·总义》)。重视人们亲身的直接经验对于认识的重大意义,“故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法度总论一》)。又强调人的思想言论必须符合客观实际,不可“论高而违实”,应有的放矢,“弓矢从的,而的非从弓矢也”(《终论七》)。指出人们之所以愚昧无知,是由于不明白事物对立矛盾的道理,“天下不知其为‘两’也久矣,而各执其一以自述,奇谲秘怪,蹇陋而不弘者,皆生于‘两之不明’”(《进卷·中庸》)。逻辑上强调正名的实践意义,指出古人不注意逻辑意义上的正名,“古人正事而不正名”,“孔子所欲正者,亦其事而已”(《习学记言》卷四十四)。认为“名不正故事乱,名正则事从矣”。高度评价荀子从逻辑意义上“正名”的理论,认为“荀子之言如此,其于名可以为精矣”(同上)。反对诡辩,指出“战国群谈众议,妄为无类之言,彼固自知其不可,而姑为戏以玩一世”。深入分析了《周易》中“类族辨物”的思想,“类族者,异而同也;辨物者,同而异也。……故族之异者类而同之,物之同者辨而异之,深察于同异之故,而后得所谓诚同者”(同上)。认为“类”是从各有差异的事物中寻找共性,而“辨”是从同类事物中寻找差异。其论证方法,则以简单归纳与演绎形式推论之。以“理”指推论的演绎过程,以“物”指推论的归纳对象。认为两者相应就是《易》的认识方法。伦理学上,着重批评了理学家将“天理”与“人欲”对立的说法,“以天理人欲为圣狂之分者,其择义未精也”(《习学记言》卷二)。又认为道德与功利是统一的,主张“崇义以养利,隆礼以致力”(《进卷·士学上》)。认为只有“养利”,发展生产,“使天下无贫民”(《进卷·民事下》),才能保持忠厚的道德风尚。认识到情、欲由人肉体的自然需要而产生,“礼”在于调节情欲而不在灭绝情欲,主张“以利和义”,批判老子“尽遗万事而言道”(《习学记言》卷一五),庄子“事物之情遗落而不理”(《进卷·庄子》)。指斥佛教“以坏灭为旨,行其道必亡”(《习学记言》卷四三)。与朱熹、陆九渊相峙,集永嘉之学而自成一家。有《习学记言》、《水心先生文集》、《别集》,1961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叶适集》,包括《文集》和《别集》。

随便看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yiyi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8/9 19:4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