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标题 叔本华
类别 哲学
释义 叔本华     Arthur Schopenhaur1788—1860

德国哲学家、美学家,唯意志论代表之一。生于但泽(今波兰格丹斯克)。1793年全家移居德国。1800年就读于格廷根大学。1811年进柏林大学专攻哲学,1813年获耶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研究过印度哲学。1820年任柏林大学讲师,与黑格尔抗争失败后辞去教职。1831年定居美因河畔法兰克福,专事著述。其哲学著作一直不受人注意,直到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后才逐渐受到重视,并产生重大社会影响。哲学上接受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观点和柏拉图的理念论,并从古印度吠檀多派哲学与佛教中引用“摩耶”、“涅槃”等说法,提出意志主义的思想体系。认为从现象看,“世界是我的表象”,一切存在物或世界都只是相对于认识它们的主体才存在的,所有客体都是主体的表象。从本质看,独立于人的表象之外的自在世界,就是意志。“一切客体,都是现象,唯有意志是自在之物。”意志无处不在,不仅人有意志,动物有意志,植物、甚至无机物也有意志。意志是世界的内在蕴涵和本质,是超时空、超因果关系的绝对的条件。凡物都是意志的客体化。意志是完整的,但它显现于不同事物时,其客体化程度有高低大小之分,而以在人身上的客体化程度最高。意志是一种“不能遏止的盲目冲动”,它的目的亦即它的基本特征就是求生存,故称“生命意志”或“生活意志”。断言意志高于认识,“意志是第一性的,最原始的;认识只是后来附加的。”理性和认识只是意志的“一种辅助工具、一种‘器械’”,其作用是维系个体和种族的生存。直观是一切知识的根源,理性的抽象作用则易于产生怀疑和错误,但从总体上看两者都只是命定为意志服务的,都是不可靠的、易于出错的工具。在伦理学上提出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认为伦理学考察的是意志。人的生命意志不断追求欲望的满足,故利己主义是人的本质,世界充满了罪恶与不正义。欲求得到满足即为快乐,得不到满足即为痛苦。人的欲求无止境,痛苦也无止境。意志愈发达、痛苦愈烈。“人生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形态繁多的痛苦,是一个一贯不幸的状态”。唯一的出路是看透个体的生命只是宇宙意志的个别化,领略人生之真谛,清心寡欲,实行禁欲主义,彻底否定个体的生命意志,达到忘我境界,获得内心宁静。彻底否定了生命意志,也就否定了一切现象,这就从意志主义世界观走向悲观主义人生观,进而达到禁欲主义和虚无主义。在美学上,认为主体摆脱了生存意志的束缚,上升为纯粹主体时,方能获得审美能力,以观审的方式来掌握永恒理念;艺术是由纯粹观审而掌握的永恒理性的复制品。提出艺术的美感功能能使人摆脱意志的束缚,摆脱欲求和痛苦,把人引入忘我境界,是人们解脱痛苦的一种途径。如悲剧能使人产生崇高感,帮助人们认识生活的痛苦,愉快地放弃生活本身。认为只有天才才能进入审美观审,艺术是天才的产物。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开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之先河,并发生了很大影响。主要著作有《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1813)、《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8)、《自然界中的意志》(1836)、《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1841)、《论趣味的引起》(1864)等。

随便看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yiyi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8/10 5: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