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川白村 1880—1923 日本文艺评论家、美学家。原名辰夫。1904年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科毕业,1915年赴美留学,回国后任京都帝国大学教授。深受叔本华、尼采、柏格森和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认为人类生活的根本是生命力,文艺的根源是生命力受到压抑而产生的苦闷和懊恼。文艺是苦闷的象征,是人的生命力的绝对自由的表现。主张审美活动是一种观照,一方面需以真挚的态度去理解审美对象,另一方面还需将理解了的东西进一步体味。审美体验排除对于善恶、利害得失的考虑,使对象与欣赏者的生活内容融为一体。审美活动的基础是人生体验。提出欣赏过程可以具体分为四个阶段:理知的作用;感觉的作用;感觉的心象;情绪、思想、精神、心气等。认为只有在第四阶段,才能最终唤起欣赏者的共鸣。认为文学根源于人民生活,艺术家是时代的先驱者,表现了时代精神的变迁,不能脱离社会和时代。其美学观点,在日本和其他许多国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著作有《近代文学十讲》、《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文艺思潮论》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