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标题 | 功利主义 |
类别 | 哲学 |
释义 | 功利主义 utilitarianism 亦称“功利论”、“功用主义”。通常指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作为道德标准的伦理学说。在中国,战国时思想家墨子以功利言善,是早期功利主义的重要代表。宋代思想家叶适和陈亮主张功利之学,注重实际功用和效果,反对讳言功利和空谈性命的义理之学。在西方,古希腊德谟克里特、亚里斯提卜和伊壁鸠鲁等所主张的快乐论对后来的功利主义具有重要影响,被认为是功利主义的先驱者。17世纪的英国经验论者与18世纪的法国唯物论者的伦理思想,也都具有功利主义的倾向。作为伦理思想史上的一种系统的学说,则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代表人物为英国J.边沁和J.S.穆勒。J.边沁继承历史上功利主义的传统,并从英国普里斯特列、法国爱尔维修、意大利贝卡里亚和休谟的著作中发现和提出“功利原则”。他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认为人的行为完全以快乐和痛苦为动机,合乎道德的行为,不过是使个人快乐的总和超过痛苦的总和的行为;并提出强弱度、持续度等七种“快乐计算”的方法。在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上,认为达到“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是道德活动的唯一目的,但把个人利益看作是社会利益的基础,提出个人利益是唯一的现实利益,社会利益只不过是个人利益的总和。J.S.穆勒继承J.边沁的学说,于1882年组织功利主义学会,最早提出“功利主义”一词。他认为人类行为的唯一目的是求得幸福,因而促成幸福是判断人的一切行为的标准。主张只有在行为的结果具有重大意义时,才应当区分道德上的是与非。19世纪末,英国西季威克提出直觉主义的功利主义,认为伦理学的基本命题都是直观和自明的,功利主义就是一种自明的伦理原则,并把论证道德的大多数要求建立在功利主义基础上。20世纪初,功利主义在西方受到普遍反对,只有少数英美哲学家在改造旧功利主义的基础上重新论证功利主义原则,从而出现了行动功利主义和准则功利主义两种现代功利主义的主要类型。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在不同阶段的特点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有密切联系。旧功利主义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原则在道德上的反映,它“表明了社会的一切现存关系和经济基础之间的联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484页),并对欧文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有一定影响。现代功利主义则从适应现代西方社会生活变化的需要出发,为解救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危机服务。马克思主义并不一般地反对功利主义,而是认为功利主义有不同的历史内容和阶级内容;主张以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高道德标准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 |
随便看 |
|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