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师培 1884—1919 学者。字申叔,号左盦。江苏仪征人。早年曾著《攘书》、《中国民族志》,宣传“攘除清廷,光复汉族”,并更名光汉。光绪三十年(1904)任《警钟日报》主笔,同年秋加入光复会。次年,《警钟日报》被封,至芜湖皖江中学和安徽公学任教。光绪三十三年东渡日本,任《民报》编辑,加入同盟会。与章炳麟等创办“社会主义讲习会”。并先后创办《天义》半月刊和《衡报》,宣传无政府主义。光绪三十四年回国。次年被清两江总督端方收买,入其幕,充当暗探。1915年,追随杨度参与发起“筹安会”并任理事。作《君政复古论》,拥护袁世凯称帝,任署理参政院参政。1917年受蔡元培聘任北京大学教授。1919年初,参加组织“国故月刊社”,任《国故月刊》总编辑,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相对抗。其治古文经学,与章炳麟齐名。精于文字训诂,主张以字音推求字义,用古语明今言,用今言通古语。重视对逻辑与语言关系的分析。主张用西方逻辑学的方式来整理中国古代名言学说,强调要通过“析字辨名”以达到“循旧造新、以明圣业”的目的。概括名的定义为“名起于言,发志为言,发言为名,名者命也”(《攘书·正名》)。肯定正名的作用有二:一曰诘其名实,“询事考言,所以标义之有涵,而立名以为界说也”。二曰观其离合,“族类辨物,所以示义之有别,而标名以为征识也”(《正名论》)。反对儒家正名者“名墨异端”的旧说,认为“墨家、法家盛言名理,殆亦名家之支派”。指出中国古代名辩学者不重视“立名为界”,“持论而无驳诘,托诙诞而饰诡辞;通俗之文不修,训故之义歧出”。提出中国名学之所以“历久失传”,在于“名家者流,则有托诙诞以饰词,不明解字析词之用”(《论理学史序》)。辑有《刘申叔先生遗书》凡七十四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