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 intension ;connotation 旧译“内包”。对象的特有属性、特别是本质属性在概念中的反映。例如,“人”的内涵是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的动物。对象的特有属性、本质属性存在于客观事物中,是认识的对象,而概念的内涵则存在于思维之中,是认识的内容。两者是被反映和反映的关系,因此,不能将两者简单地等同。由于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人对事物的认识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概念的内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人”的概念,其内涵在古代与现代就有很大的不同。同一个事物,有许许多多属性,从不同的角度对它加以反映就有不同的内涵,从而形成不同的概念,尽管对象是同一的(外延相同)。例如,“等边三角形”与“等角三角形”外延相同,但却有不同的内涵。内涵和外延一起构成概念的最基本的逻辑特征,因此,要明确一个概念,就是要明确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两个术语,是1662年阿尔诺与尼柯尔著的《波尔-罗雅尔逻辑》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来的。以上表明,一般解释函项识别出“红”这个词的内涵(内涵本身是一个函项)。“红”的内涵,对任意一个可能世界Wn,将给出“红”这个词在相应的那个世界(即Wn)之中的外延。也可用图表示。  |